TED演讲《游戏奖励大脑的七种方式》的作者是英国作家汤姆·查特菲尔德。

他认为:“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我们为游戏如痴如醉,其实理解了游戏的奖励机制,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更有趣地在现实世界中生活。”

游戏奖励大脑的七种方式

一、用经验值来度量进程

在游戏中,每个玩家的成长都是可度量和可预期的。给玩家一个人物的蓝图,将他们的成长进行分级,然后所有的事情都在向着这个成长的蓝图进发。每一次的成长都是非常非常小的增量,而每一次的成长都能带来成功与喜悦。他们看到点点滴滴的能量在身上汇集,经验值不断攀升,而他们的自我也随之得到了升华。

二、对目标的任务分解

在游戏中包含了很多的大目标,但你不可能让玩家一下子就达到这些目标,你必须对这些大的目标进行分解,划分成很多很多小的任务。这些小的任务可以是不同的类别的,可以让玩家在不同的场景中和时空中交错进行,这些小的任务是可计量、可较短时间内完成的,他们共同组合成了一个个的大目标。这就是对长期和短期目标的管理策略。

三、奖励

游戏中的奖励机制是游戏能够吸引众多玩家的关键要素。每次你做一件事,你就会获得奖励,你因努力前行而获得认可。游戏中不惩罚失败,但奖励每一次小小的努力。可能是一点金币、一点经验值、一点功声望等等。你因这个过程而获得满足和快感,这些都是小小的鼓励实现的。

四、快速、频繁、清晰的反馈

这绝对是游戏的关键。虚拟世界以眼花缭乱的方式传递着各种反馈信息,让你不断地做出改善。如果看看今天世界上一些最棘手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我们就能深刻地理解及时反馈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这些事情产生的结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如此久远,不能及时地反馈给人类,人类才会对之麻木不觉。如果能够把这个过程快速模拟给人类看,让他们可以操作,可以演示,可以收集反馈,人们就会学到经验,从而做出改善。

五、不确定性因素

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是人类的天性,所以人类对不确定性因素怀有天生的敏感和兴奋。一个已知的奖励,会激发人们去行动,但是真正能激发人们前进下去的却是未知的奖励。在游戏过程中,不确定性的奖励,也就是人们不知道是否能得到的奖励,比如百分之25的获奖几率,会使大脑兴奋。这种不确定性,还包括游戏剧情的丰富多变性和玩家之间关系的互动性,都是游戏让人们兴奋的设计要素。

六、提升专注力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游戏时间可以让大脑更加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容易进入所谓的“心流”时刻。这种体验,会带给玩家更好的记忆和自信心,会增强人们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游戏的设计机制恰恰是带给你这种自信心和满足感,让你更愿意去冒险,去承担责任,去和别人互动合作。

七、与他人的协作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天生需要社交,而游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社会需求。在游戏中,我们可以结交朋友,可以组队打怪,可以参加联盟社团。合作才能完成一些个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收获了归属感。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这些奖励大脑的机制在游戏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才有那么多玩家如痴如醉地沉迷在游戏当中。

我们就会想,假如我们的孩子也能这样如痴如醉地学习,那该是多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下面是一些利用上述机制可能会在家庭教育中产生效果的设计方案,以供参考:

一、用进度条经验值来度量进度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完成一件事、学习一项知识或养成一个习惯等,可以把目标分解并从简单到复杂排序,让孩子从最简单的开始,根据能力的提升逐步过渡到难度更高、更复杂的项目上。

比如培养孩子阅读绘本,我们可以参考分级阅读的指导体系,先从级别最低的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高级别。

这种方式和毫无章法的随便抓起一本书就让孩子读相比,更有的放矢,也让孩子逐步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整个过程孩子更有成就感,而成就感也是孩子自信的来源!

二、对目标的任务分解、奖励和及时反馈的综合运用

在家庭教育中,首先可以设计一个印章奖励机制。孩子每完成了一项计划的事情,就相应地给孩子盖一个印章。每周统计印章数量,达到一定数额就可以领取对应的奖励。每个月会设置一个大的奖励,比如每周都能达到印章数量多少以上,连续4周都能做到,就可以赢取更大的奖励。

结合上面的印章奖励机制,再设计一个“计划时间表”机制。在每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帮助孩子梳理这个阶段的长期目标,并和孩子一起对每个长期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每月、每周和每天,然后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在计划时间表上,贴到家里显著的位置。每做到一项就盖一个印章。

在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与反馈,做的好的地方就及时地肯定、表扬和鼓励,做到不好的地方也及时地指出、提供建议和督促改善。

三、不确定性因素的应用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有一些随机性和意外惊喜,往往会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受到更好的效果。

上面的一套奖励系统虽然很完备,但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太确定性和规律性。

对于孩子来说,在执行的过程中容易厌倦和失去热情,同时也需要家长严格的配合实施,否则执行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执行上面这套确定性的方案之外,家长应该补充一些不确定性的学习机制,来调节这种按部就班学习计划的张合力,保持孩子长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跟孩子随机地玩一些游戏,就是一种很好的不确定性补充。

我经常会考虑一些跟孩子相关的新奇的游戏方式,然后不一定在哪个晚上或周末,看女儿比较闲的时候,就邀请她一起玩。她往往非常兴奋,玩的很投入。

我这里说几种我们玩过的游戏,以供参考。

  1. 背唐诗画画游戏

    一家人聚在一起,最少2人,多者不限。

    其中一人翻开《唐诗三百首》,随机指定一页,对这一页上的唐诗每个人读三遍,合上书本,不准再看。

    每个人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开始画画,画的内容要跟这首唐诗相关,同时在上面默写那首唐诗。

    时间一般是十五分钟左右。最后把画好的画放在一起大家评定,根据综合评定打一个分数。

  2. 写词语编故事游戏

    一家人聚在一起,最少2人,多者不限。

    每个人发3张统一的标签纸和一支笔,在每张标签纸上随意写下一个词语,任何想到的词语都可以。

    把所有的标签纸叠起来,混在一起打乱,让每个人抽取3张标签纸。

    每个人打开自己抽到的标签纸,看到上面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编一个故事,要求完整、合理、通顺。

    时间一般是十五分钟左右。最后大家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其它人进行评定,看是不是包含了预定的词语,是不是通顺合理等等,根据综合评定打一个分数。

还有一些其它的数字游戏,比如很常见的打扑克游戏,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数字训练游戏,还有一些棋类的游戏,都可以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和抽象思维。这种不确定性的游戏方式,让孩子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增强了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和孩子交流的最好方式。我们需要设计一些不确定因素,从而让孩子更愿意和我们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或者任务。

四、提升专注力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在家庭教育中,要通过一些方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比如电子游戏的合理利用问题。

对于孩子玩电子游戏,我们不能一味排斥,而是要采取合理接受、监管有度的原则。

孩子玩电子游戏起码有以下几个好处:

  1. 提升专注力。可以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是一个人的必备能力,而电子游戏可以很好地锻炼这一点。

  2. 增强自我效能感。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极大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从而让他们做事情更加自信和从容。

  3. 可以跟同伴有共同话题,容易培养朋友关系和融入团体,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4. 通过一些优秀的游戏,孩子们可以学习知识和提升思维能力。比如我女儿玩的几款游戏《乐高无限》、《迷你世界》、《跑跑卡丁车》等,可以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学习一些动植物、房屋建造、空间地理等知识的。

  5. 作为学习的有效调剂。孩子长时间学习是容易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的,而适度的游戏可以转换思维,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是家长要进行监控,筛选游戏,规定时间,正向引导,甚至在规定时间内可以跟孩子一起开开心心的玩,但到了规定时间就必须结束。如果协调好,孩子还是很配合的,也能玩的很愉快,学习娱乐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

五、跟他人协作

在家庭教育中,周围人对孩子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很多时候周围人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更好的习惯。

  1. 跟家庭成员的协作

    对于早期儿童,这个是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协作方式。

    我们家长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跟他们做朋友,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那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良好建立。

    我们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遇到问题跟她一起面对,把自己的姿态拉低。在孩子面前也可以很谦虚,也可以向孩孩子请教问题,跟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出去玩,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如果只是在平时盯着写作业,考试了看分数,那这样的家长有什么资格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你都不学习,你都不看书,你天天要求你的孩子看书学习,他们能信服吗?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吗?

    所以呢,我们要跟孩子一起成长,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孩子。

  2. 跟家庭成员之外的同伴协作

    这个方面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和重要。

    在小学三、四年级之前,孩子主要的交互对象还是家人,而之后就更加倾向于他们的同龄小伙伴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家长也不要太焦虑,感觉孩子到一定年龄都不理我了,多么伤心啊。没那个必要,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对。

    成长到什么阶段,就应该有什么特征。如果你家的孩子长到十几岁了,还没有几个要好的朋友,那你才应该感到伤心呢,那是你家庭教育的失败啊。

    所以,做家长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到后来不愿意跟自己呆一起而是愿意跟小伙伴在一起,那是应该感到非常高兴的,他们终于成长起来了。我们要鼓励他们去结交朋友,而不是把他们束缚在自己的羽翼下。

    当然,孩子交朋友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要引导,要融入进去,而不是成为被排斥的对象,那就太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