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阅读一本书时经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读书时觉得都记住了,过一段时间,却发现什么都想不起来?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以为是自己的记忆力有问题,为此很苦恼,专门去找一些增强记忆的方法来锻炼自己,但收效甚微,看过的书依然记不住。

我开始反思:应该不是记忆力的问题,是不是我的读书方法有问题?

我以前读书是这个样子:

  1. 拿到一本书之后,开始从头看起,非常认真,连推荐都不会放过。

  2. 如果是纸质书,一定会在上面写写画画,圈出重点。

  3. 如果是Kindle电子书,会先进行标注,同步到电脑的Kindle App之后再基于标注添加笔记。

  4. 书看完后,有时还会心血来潮做一个思维导图,或者写一篇读后感,洋洋洒洒,甚是满意。

  5. 全套流程打完收工,自认为收获满满,接着去找下一本书,基本上还是如此流程。

相信好多人都是这么干的,因为我不止一次听人说过:“这样读书很正常啊,大家都是这么读的嘛!有什么问题?”

当然,问题很大!

当怀疑到自己的读书方法有问题,我就开始去找关于如何高效读书学习的资料来看,还会请教在学习认知上超过我的老师和朋友。找到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反复被提到——带着问题去学习。

Got it! 我找到了如何高效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带着问题去学习!

可能有些人会说:你是不是傻啊?这么浅显的道理你不知道?

我的确不是聪明人,但我发现身边很多朋友也是像我一样读书学习的,我就有些纳闷了。既然这么多人会忽视掉了这个最重要的学习因素,一定有一些共性思维在里面。

这些共性的思维是什么呢?我对自身进行反思,同时结合一些朋友的观点,总结了这么几条:

  • 为了读书而读书,而不是为了求知而读书。读书一度成为一件很时髦的事情,每年读了多少本书值得拿出来炫耀一番。这是一种高级虚荣心,它不像炫富那样被大众所鄙视,甚至有些推崇。这就满足了一部分人炫耀知识容量的虚荣心。

  • 大脑追求简单的天性。我们的大脑非常神奇,它强大到无与伦比,但天生追求简单快捷。所以说,思考是一件反天性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家这么少,而不爱思考的普通人这么多。在读书学习之前,先去思考相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很多人知难而退。

  • 自认为能从读书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大脑的另一个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它往往把你带上了岔路,你还觉得它是对的!读书带给我们的知识满足感,是一种欺骗性很强的错觉。我们觉得吸取了很多知识,一定会带给我们很大的提升,但没想到它们通常只是背景音符,很快会在大脑中消退。

为什么问题如此重要?

为什么预先带着问题,就能够提升学习的效果呢?有没有什么依据?

这涉及到心理学上一个叫“敏感化”的概念。

人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我们的大脑形成一个特性:对我们思考的主题非常敏感,一旦外界出现跟这个主题相关的事物或信息,它就能敏感地注意到。

举两个例子:

  • 一个孕妇上街会特别注意到街上的其她孕妇,感觉比她怀孕之前的时候多了好多。

  • 有一天,你感觉手机非常卡顿,就想换个新手机,而且心慕某一种品牌。接下来就会发现,你上网时总能看到这个品牌手机相关的信息或广告,但在之前却很少注意到。

这些都是典型的“敏感化”现象。一旦大脑中有了一个预设,就会对外界的输入中跟预设相关的信息特别敏感,会认为这些信息“更重要”,对它们就记得更清晰更牢固。

学习也是一样,我们的大脑需要区分背景信息(不重要的信息)跟主体信息(重要的信息)。当我们没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时,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主体,但同时也都是背景。一旦缺少了主体跟背景的区分,我们就很难去注意和记住一个事物。

所以说,在学习之前,先想想有哪些具体的问题,你希望通过本次学习来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预设至关重要,是从一个低阶学习者向高阶学习者迈进的关键阶梯。

如何找到问题?

我们常常陷入的困境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这是令人崩溃的一件事!你让我带着问题去学习,但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呀,这可如何是好?

我从两个场景去分析一下:如何找到问题?一个是工作的场景,一个是个人的场景。

在工作场景中发现问题是相对容易的,一般公司的运行机制会引导我们去发现跟分解问题。

我是搞软件开发的,在工作中最不愁的就是问题。产品需求迭代更新,有需求就会有问题。需求(即问题)驱动是软件开发的核心工作模式。

假如我是一个产品的开发人员,产品经理找到我,说这里要加一个新功能:在App界面上通过搜索框输入关键字查找到任意一篇发布的文章。

就是这么个需求,啪一声扔到我面前了,做吧!限时两周搞定!产品经理晃一晃脑袋,飘然而去。

我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首要的任务是找到需求中的核心问题并解决掉。

所谓核心问题,就是我现有的技术能力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学习新的技能,而且不是简单的浏览一下,需要一定的探索研究。

例如上面的需求,我的核心问题可能是:如何实现一个搜索引擎的服务?对于前端的界面、前后端的接口对接,这都是常规的技术开发,没有什么难度。只有最核心的搜索引擎技术是我目前的技术盲区,把这个问题搞定,这个需求实际就完成了一大半。

接下来就是从网上针对这个核心问题去搜索各种技术方案,加以比较,最终确定一个对我们的产品来说性价比最优的实现方案。

再花点时间把最终的实现方案的原理搞明白,以及具体的实现步骤是什么。

剩下的工作就是把实现方案产品化,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步一步来就行了。

工作之外的个人问题,情况就会复杂一些。比如个人的健康问题、个人的发展问题、婚姻家庭的问题、子女教育的问题、社会交往的问题,等等。

这类问题通常不那么明显或紧迫,有些人可能会一拖再拖,直到问题主动找到我们了,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还有这么个问题!

比如我们的身体健康。没有事儿的时候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使劲作,喝酒熬夜打游戏。突然有一天身体出毛病了,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我的身体会出问题!

比如我们的个人发展。如果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人生——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将来要到何处去?这些问题都没有认真考虑过,那么不管我们年轻的时候多么无忧无虑,人到中年都会陷入人生危机,发出经典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在我们的一生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围绕在周围,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问题,压根儿就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只要我们愿意,就一定能看到问题。

有些人会说:“我还是不知道具体问题是什么?大道理谁都懂!我也知道要身体健康,要努力发展,要家庭幸福,但具体怎么做呢?”

这个话题,实际上稍稍超出了本主题的讨论范围,涉及到目标设定的范畴。但目标设定确实是跟发现问题密切相关,我就多说几句。

问题的本质就是现实与目标的距离!

我们之所以觉得那是一个问题,是因为当前的状态没有达到我们的理想目标。

所以,要想找到问题,必须定义出自己的目标。有了目标,自然就有了问题。

有了问题,自然要去解决。如何解决问题呢?这就又回到了我们“学习”主题上来了。

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缩短现状跟目标之间距离的过程。学习虽然不是唯一的途径,却是最重要的途径。

关于如何更好的学习,我们下一篇接着再聊。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