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大道。但屡屡受挫。

国君们表面上对孔子礼敬有加,实际上却认为他迂腐古板、他所推行的治国大道不合时宜。

因为孔子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愿意同流合污,屡屡受到冷落和排挤。到了最后,孔子和弟子们的饮食和安全都受到了威胁。

在这种颠沛流离中,一些弟子开始动摇,提出:“夫子的大道可以降低一些标准吗?”

明确表达出这种想法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高柴等。这些弟子都是名见经传的人物,可见当时有这种想法的弟子不在少数。

我自己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就不能稍微降低一些标准呢?与其大道完全不能推行,难道不能稍微变通一下,部分推行总比束之高阁要强吧?

这样的境况,产生这样的想法,人之常情。孔门弟子会这么想,我也会这么想。

但孔子并不这么想。为什么?为什么他一定要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弟子们呢?

包括后来冉求回鲁国为官。作为季孙氏家的宰臣,他才能出众,治理有方。建立了更多的粮仓,收了更多的粮食赋税,扩充了军队,打了胜仗。但却遭到了孔子的严厉批评,甚至要开除他的门人身份。

我一度为冉求鸣不平,觉得孔子小题大做。冉求作为季孙氏的臣下,当然要忠君之事了,难道要他跟季孙氏对着干?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结合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才慢慢理解了孔子的坚持有多么可贵!

人之常情是容易不断妥协的。工作中如此,生活中也如此。

比如在一年开头,我们为自己的团队制定了工作计划,一切看起来都非常美好。

但第一季度过去了,进度有些拖拉,质量也没达标。虽然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开会讨论,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毕竟大家都不容易啊!毕竟工作还是有进展的嘛!做了总比没做强!稍微降低一些标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到了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进度一拖再拖,质量大打折扣,全年的计划也只完成了一半。

“有什么办法呀!大家都没闲着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也不能太伤了大家的心呀!”

最终一年过去了,年初的计划进展的如何呀?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呢?

又比如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制定过各种人生计划:健身计划、读书计划、旅游计划、……等等。

一开始还是激情四射,信心满满。但过不了一个月,就开始各种松懈、各种降低标准了。

“今天太累了,算了,就不看书了。”

“新播出了一个好看的电视剧,今天晚上就不锻炼了,追追剧吧。”

到年底一看,买的书只翻了十几页,办的健身卡快过期了也没去几次。唉,懊悔啊,恨自己啊!这一切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这就是所谓的人之常情。这就是普通人的行为逻辑。我们总能为自己的妥协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

“现实情况如此嘛!我们总要生存嘛!人也要放松的呀!差不多就行了,何必为难自己呢!”

于是,在不断的妥协中,我们从理想的这头滑向了现实的那头,最终一事无成。

曾国藩曾说过一句话:“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初时看到这句话,觉得太过分了,太不近人情了。难道做不成圣贤,就一定是禽兽吗?

我想曾国藩想向世人表达的意思跟孔子是一致的:立志要坚。如果你对自己树立的目标不断妥协,因为不为世人所理解就不断降低标准,最终你的目标将荡然无存。

大道一旦降低了标准,就没有了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