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本来是一个挺平凡的词儿,但经过明朝大哲学家王守仁发挥之后,就突然间变得高不可攀了。我们普通人甚至都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啥意思了。

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知行合一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知行一致,表里如一,所想的就是所做的,所做的就是所想的。

这样理解是不是挺简单,也很自然。反正我觉得这样理解完全没有问题,在翻阅了王阳明的《传习录》之后,我仍然觉得这样理解简单明了,自有它的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人观景的角度不同,不能说看到的不一样就说人家是错的。对与错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当然,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观要比这个层面复杂的多,是要跟他的整个“致良知”体系融合在一起理解的,单独拿出来讲就很不容易理解。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只是听了他的“知行合一”感觉不知所云的原因。他的学说自成一个体系,你非要从其中拆出来一部分去单独解释,无异于盲人摸象,自然众说纷纭,甚至不知所云了。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持绝对的思维,不容许事物多样性的存在。你写一个知行合一,他就非搬出王阳明跟你较真,好像知行合一的真理只掌握在他老人家手里,你随便胡说八道就是跟他老人家过不去。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大概意思就是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我们这位伟大的老师在二千多年前就教导我们不要认死理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情境而定。为什么到现在还是那么多认死理儿的人呢?往事越千年,人性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