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细雨绵绵,刚好适合读书。坐在窗前,对着窗台上的长寿花,伴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别有一番读书的情趣。

1

临放假前有人推荐《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假期中就快速翻阅了一遍。这本书通过对话体的形式阐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思想,给我思想上造成的震动是强烈的。

阿德勒心理学是反常识的心理学,初听起来惊世骇俗,但仔细思考后又会产生一种顿悟式的猛醒。

  1. 针对过去的心理创伤根本不存在,纠缠于过去的伤痛只是为今天的不幸寻找借口。直接站在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对立面,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

  2. 从原因论转向目的论,意味着我们今天的不幸不再是过去的原因造成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一个人不是因为怕羞才不敢出门(原因论),而是因为不想出门才选择了怕羞(目的论)。一个人不是因为出身环境不好才无所作为(原因论),而是因为不想有所作为而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出身环境不好(目的论)。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3. 人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今天的生活方式也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把自己今天的不幸归结于过去和环境,是一种自欺欺人。我们之所以没有改变,是因为我们不想改变,我们一直为不改变寻找着各种各样的借口。

  4. 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消除烦恼的方法就是分清各自的课题,进行课题分离。人生在世,你有你的课题,我有我的课题,我不干涉你的课题,你也不要干涉我的课题。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爱你,是我的课题,只要做到尽心尽意爱你,我就完成了自己的课题;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那是你的课题,你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都与我无关。

  5.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别人的认可,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我们要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

  6. 我们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但我们要融入共同体,我们要与社会和谐共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我有能力;二是人人是我的伙伴。达成目标分三步走:自我接纳(做真实的自己),他者信赖(无条件地信赖伙伴),他者贡献(对他人有贡献感)。

  7. 摈弃赏罚教育,拒绝表扬和惩罚,提倡鼓励。赏罚教育是我们社会的常态,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如果没有惩罚,我也做坏事。不要评价他人,而是鼓励他人。“你很好。你做的很棒。你很差。你一定用都没有。”这些都是评价性的语言,都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是应该摈弃的。“谢谢。你真是帮了我大忙。有你陪着我很高兴。”这些都是鼓励性的语言,有一种平等尊重的口吻,是应该提倡的。

  8. 不要构建纵向关系(有高低上下之分),要构建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你就是你,不要跟任何人比较,不要跟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9. 人生没有目标也无妨,不要把人生弄的太深刻。人生不是连续的有前因后果的完整故事,而是无数个“此时此刻”连接而成,人生的价值就是把握好此时此刻。就像跳舞一样,认真地跳好每一步,不去刻意追求最后的结果。

  10. 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的,而“他者贡献”就是引导你寻求自己人生意义的启明星,只要我们时刻牢记着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就不会迷失,做什么都可以。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做出改变需要巨大的勇气。

不再为自己的不幸寻找借口,需要巨大的勇气;
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需要巨大的勇气;
面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冷静地进行课题分离,需要巨大的勇气;
为了追求自由而被别人讨厌,需要巨大的勇气;
像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自己的上下级,需要巨大的勇气;
摘下面具做真实的自己,需要巨大的勇气;
无条件地信赖自己的伙伴,需要巨大的勇气;
不再执著于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像跳舞一样享受当下的每一刻,需要巨大的勇气;
心怀宇宙苍穹,构建与天下万物为一体的共同体,需要巨大的勇气。

唯有勇气,方能改变。

最后送上阿德勒的一句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思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2

我们真的有改变的勇气吗?我们真的可以做到被身边的人讨厌也毫不在意吗?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妄想通过读一本书就改变人生,那真是太天真了!

初遇一个令人振聋发聩的思想学说,人们往往热血沸腾,浑身充满了力量,仿佛光辉璀璨的明天正在向我们招手。

等过了亢奋期,冷静下来,面对现实,我们不禁自问:这在现实中可行吗?是不是太理想主义了?如果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我?我会被别人耻笑冷落吧?

就上面所阐述的阿德勒心理学来说,我不多说,就列举其中三点,在现实中就极难推行。

  1. 完全的课题分离,特别是对身边亲近的人,是很难做到的。这么做的前提是关系中的人都是理性的,能理解我的行为是基于一种更高维度的思想做出的理性决策,对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然而,生活并非是理性的,特别是家庭生活,有太多非理性因素。完全理性的课题分离在这种非理性的强关系面前势必遭遇情感纠纷,给自己带来无法调和的矛盾和烦恼,于是采取妥协就在所难免。

  2. 完全的特立独行,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是非常艰难的。阿德勒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但了解过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人都知道,在社会环境下,从众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规范,强大到个体虽然意识到群体的非理性也无力反抗,能够挣脱这种社会枷锁的人可以称之为超人。

  3. 完全摈弃赏罚教育,构建个体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也会在社会中遭遇强大的阻力。人类社会经过几万年的磨合,已经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这些规范从道理讲可能是有弊端的,但它得以让庞大的社会有序运转。比如等级制度和赏罚教育,从个体利益最大化上讲,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但从社会整体利益上讲,有其存在即合理性。个人想凭一己之力跟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对抗,无异会碰的头破血流,铩羽而归。

这些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难道我们真的可以做到无视这些问题而勇往直前吗?

我不这样认为,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无法做到像超人一样惊世骇俗地思考和行动。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些所谓的心理学大家烹制的精神盛宴该如何享用呢?

实际上没有一定的道路可循,需要自己去探寻。

3

阿德勒跟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是同一个时代极具影响力的三位心理学家,但他们的思想学说却是差异很大。比如弗洛伊德的学说构建在心理创伤这个根基之上,而阿德勒却完全否认心理创伤的存在。

那么我们不免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心理学大家的理论孰对孰错?我们该相信谁?我们该遵循谁的理论学说呢?

他们的学说无所谓对错,都揭示了人类心理的一部分运作原理,或者说是揭示了一部分人类的心理运作原理。他们学说的成立都需要设置一个前提,一个范围,一个假定。在这个范围内,他们的学说就是正确的;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他们的学说就是错误的。

这就是心理学的相对真理性,在心理学领域,只有相对的、局部适应的真理,没有绝对的、普遍适应的真理。

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种心理学理论包打天下,能够解释人类所有的心理现象,那是不现实的,因为人类这个种群的复杂性超乎想象,微观层面的,宏观层面的,个体层面的,群体层面的,生理层面的,精神层面的,以及人类的社会属性造成的多种心理因素的交叉影响,都让心理学这个科学分支变得异常繁杂无比,派别林立。

我们这些普通人学习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尽可能地了解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流派的基本思想和这些思想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看一看是不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能引起共鸣。如果是,再进一步阅读该流派代表的心理学家的著作,通过观察自己、他人以及社会加以验证,看他说的理论在现实中是否行得通。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呈现的阿德勒心理学是不是阿德勒本人原汁原味的思想,还是经过了作者的一些改造以适应大众,我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验证。

虽说这些思想极具价值,读起来有强烈的人生启迪效果,但我们要认清一点:一个人的气质变化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断非一本书、一场演说或几篇说辞所能轻易改变,那种热血式的冲动和短暂的热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底色和精神气质。

我们遇到好的思想学说,短暂的激动振奋之后,还是要沉下心来,踏实用功,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研几”的功夫,一点一点从细处入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方有所成。

我们要一直行进在路上,不要管终点有多远,只要青春作伴,日有所进,这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人生如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