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第二天。今天小区没有组织做核酸,早上8点自然醒。在家吃早饭,然后骑单车去迪卡侬,买一顶遮阳帽。本来还想买一副遮阳镜,但丑得出奇,只好作罢。

骑单车,戴着遮阳帽,沿着凉水河,骑行半小时。微风,阳光明媚,远处,几朵白云在天空中闲逛。河边的帐篷比昨日增多了不少,凉水河俨然变成了疫情期间休闲亲子的理想场所。

骑行一圈后,步行进入林间小道,希望能拍到不错的景色,作为公众号文章的封面。有些失望,太浓的繁花绿意反而赶不上初春时节那一抹浅红让人心动。拍照讲究一个立意,讲究一个构图,讲究一个变化,而遍地的繁花似锦却显得单调而乏味,失去了那种美感。这种时候,倒不如放弃宏大的叙事风格,转而追求个体的美,用微距突出细节,显出个体的卓立不群。

临近中午,回家。为了安全起见,五一假期的活动范围被我限制在3公里以内。虽然很多人对目前的状态不满,心中也有一些意见,但在现有的大环境下,只能顺应潮流。最近两个月,我已经被居家隔离过两次,加起来有十二多天。特别是第二次居家隔离,更是足不出户,那种滋味很是难受。人生中,一些我们认为理当拥有的东西,一旦失去,才知道有多么的宝贵。亲人是其一,自由也是其一。我们理当好好珍惜。

玩了两局《整蛊邻居》。第二局有些难度,被暴躁的邻居抓到好几次,一顿胖揍,甚是过瘾。看了一部电影《致命弯道》,恐怖片,胆小慎入(不是开玩笑,确实恐怖)。说来奇怪,我以前是很少看恐怖片的,我承认自己胆小怂包,一个人看恐怖片确实有些害怕。但最近却有看恐怖片的冲动,why?从心理分析上看,应该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生活太单调了。因为疫情影响,正常的社会活动受到抑制,现在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要么在单位,要么在家里,周末假期也无法远走散心,导致心理上极度单调乏味,于是有一种追求刺激的冲动,刚好恐怖片填补了这个需求,让大脑皮层产生亢奋,生理和心理上获得了一种短暂的满足。这估计也是人的一种应急防御机制,不至于因为太无聊而疯掉吧。

休息一小时,然后吃第二顿正餐(五一期间,一天吃两顿正餐,晚上吃些水果)。阅读《世界观》第21章“哲学插曲:什么是科学定律”、第22章“1700~1900年牛顿世界观的发展”、第23章“狭义相对论”。终于迎来了伟大的爱因斯坦,不过也开始烧脑起来。在“狭义相对论”章节之前,读起来很是欢畅,没有任何障碍;进入“狭义相对论”章节,明显开始烧脑,理解起来有些费劲。我想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神的“相对论”确实比较艰深,不容易理解,何况我这中位数的智商;二是“相对论”跟我们现有的世界观并不符,不属于我们从小构建起来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在我们的世界观中,时间和空间都是恒定的,不会因为人的变化、地域的变化和运动的变化发生改变,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常识。但狭义相对论却否定了这一点,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不再存在,时间和空间会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好吧,不用等到几百年之后了,我们的世界观在当下已经受到了挑战,是固守它,还是更新它,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世界真相却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它切切实实地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如果说人类不再相信神的旨意,认识到人生的无目的和无意义,会对我们自身造成什么影响呢?会堕落下去吗?会因为虚无感而放弃人生吗?似乎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人的一生如果不追求某种目的和探寻某种意义,就要彻底烂掉,就是一种失败的人生。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我喜欢看有关大自然的纪录片,特别是展现动物世界的纪录片,像BBC出品的《蓝色星球》、《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王朝》、《大猫》等,看着真是一种顶级的心灵享受。海洋中的抹香鲸、南极的企鹅、草原上的花豹、森林里的老虎,这世界上最美的生命,在追求什么样的目的和探寻什么样的意义呢?如果没有,你能说它们的生命就是白活了吗?它们那种与大自然和谐一体的美、生机、活力和灵动,令我这个人类中的个体发出由衷的赞叹,赞叹于大自然造物主的杰作,赞叹于生命的伟大,赞叹它们多姿多彩的一生。

如果人类打碎自己身上的枷锁,能回归那种跟大自然和谐一致的灵性吗?我表示怀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