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5


最后我们讨论一下在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发展问题。

在公元15世纪之前,中国在世界上一直位列前茅,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但从15世纪以后,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却浑然不知。这个貌似强大的东方巨人在自欺欺人的虚荣心下蹒跚行进,最终迎来了他梦中惊醒的时刻——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的大门,开始了他最为悲惨、最为屈辱的一段历史,不平等条约、战争赔款、列强的瓜分,种种不幸和屈辱加诸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到了危亡的时刻!今天,回顾那段历史,每一个中国人仍然感到痛心疾首、激愤满怀。

我们不禁会问: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为什么昔日的强大帝国雄风不再,却像一个弱不禁风的病人一样不堪一击?为什么近代中国跟那些欧洲强国的发展如此不均衡,差距如此之大?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差距?中国的衰落是一种必然,还是上帝跟中国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呢?

这种种的疑问萦绕在我们的心头,驱使着我们去一探究竟。

中国是最早的粮食生产发生地,粮食作物中的稻和黍、牲畜中的猪都是在中国率先进行驯化的,然后再向外传播到其它地方。中国从相传的三皇五帝开始,就带领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开始创造着华夏文明。之后经过夏、商、周这种部落联盟式的准国家形式,中国迎来了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的大爆炸时期——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分裂、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璀璨闪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的盟主周天子势力逐渐衰微,导致有实力的诸侯国争雄称霸,所谓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一个个粉墨登场,诸侯之间争端不断,此消彼长。但是,正是因为各个诸侯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竞争,变法图强成为主流,一场社会的变革在不知不觉中孕育成形。

在政治上,奴隶制开始土崩瓦解,“士”作为新兴的阶层开始崛起,各国先后通过变法确立了封建私有制度,中国社会长达2000年之久的封建社会在这时孕育成形。在经济上,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铁器和牛耕技术开始得到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生产力的飞跃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从而推动了封建经济向前的发展。在文化上,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各种思想学说纷纷亮相,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墨、道、法四大流派,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总之,在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在各个层面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文化、军事战略和技术领域都日新月异,社会创新空前繁荣。这些创新为中国之后2000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定下了基本的框架。之后2000年,中国人就是在这个基本的框架内,发展和完善着各种制度和文化建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而标志着结束。从此以后,中国经历了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这些封建王朝。分分合合,潮起潮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总体上,从秦开始确立完善的封建制度到清朝灭亡,中国的社会基本上处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大一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基调。

统一好,还是分裂好?统一带来的进步意义是什么,带来的弊端又是什么?分裂成不同的小国在貌似混乱、无序和竞争的环境下孕育着怎么样的契机和机遇?为什么中国可以长时间实现和维持统一的局面?为什么欧洲大部分历史时期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这些问题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被欧洲强国瓜分而不是中国去支配欧洲呢?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各个大陆在生物地理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大陆发展不均衡,这是整体上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落后于欧亚大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然而,作为同一个大陆内的一员,为什么发展的速度仍然不一样呢?比如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中国和位于欧亚大陆西部的欧洲诸国,在公元15世纪以前,中国的社会发展领先于欧洲诸国,而到了15世纪以后,欧洲诸国的发展却反超了中国。我相信,在其它的大陆,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这些国家处于基本相同的生物地理环境下,但它们的发展仍然不均衡。这时用地理环境因素来决定发展速度的理论解释就行不通了,我们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所以说,解释不同的大陆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多重、多层次的因素共同影响决定的。作者提出的生物地理环境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了这个问题的一种可能,但绝不是唯一的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观察一个事物,本来就有不同的视角。你观察的视角不一样,获得讯息和体验就会不一样,你由此得出的解说阐述也就不一样。这就像各种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论、特质论、生物论、行为论、人本论、认知论等等,貌似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还相互拆台。那么这么多心理学观点,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其实都自成一派,各有千秋。它们是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总结人的不同的心理特征,不能说都对,也不能说都错。也许,综合它们的观点看到的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心理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长期的统一局面,带来的利益是显然的。国家稳定,政令统一,可以快速有效的推广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让人民安居乐业,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但这个前提是基于统治阶级的英明神武。统治阶级的政策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那么推行下去就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的政策是有悖于社会发展的,那么推行下去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下之大,只要你在老子的疆域之内,就得听老子的安排!正是因为中国大一统的局面,所以才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中国在唐朝时期,是享誉世界的超级帝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都空前繁荣。之所以开创这样的盛世,就是因为当时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思想开明,有全球思维,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促进了政治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那时中国的整体性格是向外的,自信从容,谈笑风生,积极交流,大胆接纳。

中国自宋朝之后,局面开始逆转。特别是中国人的整体性格上,开始从外向转变为内向,逐渐变得封闭自守。这是一种可怕的转变!尽管这之后中国人在科技、文化领域也做了不少的创新,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整体性格的转变,让中国开始变得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再对中国以外的世界感到新奇。

中国最后一次对自己疆域之外的世界保持进取心的事件发生在明朝。当时有个太监郑和,率领明帝国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军威之盛,规模空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公元1405年,比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远航早了整整88年。郑和率领的舰队在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匹敌,堪称超级舰队,其中领航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一十八丈,相当于现代船身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充分显示了当时中国造船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郑和七次下西洋踪迹遍及东南亚和印度洋海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及非洲的东海岸,可见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

任何人都会感到纳闷:以中国明朝在航海上如此的实力,为什么后来中国在与列强的海战中如此不堪一击呢?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术在明朝就已经世界领先,为什么到了清朝反而没有了自己强大的海军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成祖朱棣死了之后,国家的意志就发生了逆转,开始禁止远洋航行,并且关闭船坞,发布禁海令。此举相当于断绝了中国跟外部世界的关联,从此走向了闭关锁国的不归路。而承继明朝的清王朝延续了这一闭关锁国的政策,更是变得傲慢自大,目空一起,自以为中国地大物博应有尽有,根本不需要跟外部的蛮夷小国来往,虚荣的大国心态发展到了极致。

中国大一统的弊端终于显露无疑。完全的统一曾经让中国繁荣昌盛,完全的统一又让中国衰败不堪。好耶?坏耶?

太极双鱼图

所以说,世间的很多东西真的很奇妙,亦正亦邪,阴阳互动,让人着迷。为什么老祖宗的这张太极双鱼图揭示的天道,到今天仍然被推崇备至呢?“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相比之下,欧洲社会持续的分裂跟中国社会大一统的常态形成了鲜明对比。14世纪时欧洲仍然分裂成1000个独立的小国,公元1500年有小国500个,20世纪80年代减少到最低限度的25国,而目前又上升到接近40个国家。与中国不同,欧洲有许多分散的小的核心地区,没有一个大到足以对其它核心地区产生长期的决定性影响。

事实上,正是由于欧洲是分裂的,哥伦布才能成功地于几百个王公贵族中说服一个来赞助他的航海事业。一旦西班牙这样开始了对美洲的殖民掠夺,其它欧洲国家看到财富滚滚流入西班牙,也就立刻开始了自己国家的殖民探险活动。

对于欧洲的大炮、电灯照明、印刷术、火器和无数的其它发明,情况都是如此:每一项发明在欧洲的一个地方出现之后,在另外一些地方由于人们的习性起见或者被人忽视,或者遭到反对,但一旦在一些地方采用了它,它最终总能传播到欧洲的其它地区。因为不采取它们的地区就会慢慢落后于那些采取先进技术的地区,便有了被征服的危险。

但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因为整个地区在政治上是统一的,政令整齐划一,一个决定就可以让整个中国改变命运——或者是欢喜的命运,或者是悲惨的命运。这种局面也激发不了政治和科技的竞争和创新,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上面说了算,如果你想单独把自己这片区域用发明创造搞得耀眼夺目,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欧洲分裂所产生的这些结果与中国统一所产生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了解中国把政治和技术的卓越地位让给欧洲的关键所在就是去了解中国的长期统一和欧洲的长期分裂所带来的影响。

统一和分裂所产生的影响就是太极图上的两条鱼,互相对持,相互依存,此消彼长,生生不息。中国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逻辑也验证了这一点,也许这就是天道所在。中国需要统一来稳定发展,但又需要适当的历史时期的分裂来缓冲、反思长期统一带来的无法有效创新的问题。

但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可以实现长期的统一?为什么欧洲不能实现长期的统一?中国的大一统思想和欧洲的分而治之的思想来源在哪里呢?

这些都是宏大的问题,原因可能很复杂。为什么中国能够实现长期的统一,而欧洲不可以?也许从地理因素和文化因素两个方面入手是比较靠谱的途径,但也不尽然,也许还有别的重要的因素,只是我们还不得而知。

中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西面是群山环绕,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东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虽然中国是一片辽阔的疆域,但整体上却是一个孤岛——在陆上和海上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几乎上是与世隔绝。但在这个孤岛内部,两大流域——黄河和长江——从西向东贯穿整个区域,而它们的庞大支流和后来人为开建的运河又从北向南整个连接在了一起,水运网络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因此,中国很早就受到了地域广阔的两个高生产力地区的决定性影响,而这两个地区之间又有微不足道的阻隔,最终合并为一个中心。

这种地理上的四通八达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有利的条件,让中国形成大一统的帝国成为了可能。

另一个就是文化上的因素。早期与外界隔绝的环境塑造了中国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气质,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卓然不群。中国自有文字以来就一直只有一种书写系统,长期以来只有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语言,以及2000年来牢固的文化统一。中国人固执地坚守大一统的梦想,对分裂的厌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中国一旦于公元221年获得了政治上的统一,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独立国家可以在中国出现并长期存在下去。虽然之后有几个时期出现过分裂局面,但最后总是重新归于统一。相比之下,欧洲的统一就连查理大帝、拿破仑和希特勒这些下定决心的征服者都不能为力;甚至罗马帝国在鼎盛时期所控制的疆土也没有超过欧洲的一半。

政治上的统一曾使中国获得了一种初始的有利条件,一度使中国繁荣昌盛,傲视天下。但政治上的统一也可以转化成不利的条件,某个专制的君主的一个决定就能使改革创新半途而废,而且不止一次地这样做了。

相比之下,欧洲因为地理和文化上的因素分割成几十个或者上百个独立的、相互竞争的小国和发明创造的中心。如果某个国家没有去追求某种改革创新,而另外一些国家去那样做了,就会迫使邻国也这样去做。否则就会被征服或者在经济上处于落后地位。

中国在大一统的环境下缺乏竞争,所以慢慢衰落了。欧洲在分裂的环境下鼓励竞争,所以慢慢强盛了。

这个世界唯有不变的就是变化。过去的领先不代表今天的领先,今天的领先也不代表未来的领先。只有居安思危,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拥抱变化,才能始终引领时代风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