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读了很多书,为什么还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人为此感到困惑。反观我自己,也存在一样的困惑:为什么自己陆陆续续也读了不少书,总是感觉提升不大呢?我到底要怎样才能过好自己这一生呢?

很长时间来一直在听《罗辑思维》的节目,从1 - 4期的所有音频我差不多都听完了。罗胖所宣扬的个体的自由、奋斗、开放和终身学习理念,我深受鼓舞,也心向往之。

我也特别喜欢罗胖关于历史的精彩分析,总是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的一个侧面,然后又反观当下,找到历史对于今天生活和奋斗的意义。

但所有这些,也只是一些零星的感悟,还形不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思想,来指导我自己的人生。我需要的是一种质的飞跃,但感觉还离我太遥远。

大学时有一段时间对毛泽东很痴迷,找来他相关的传记和著作来看,看的热血沸腾,还约上室友搞了一个探讨人生理想的探讨会,约定三不谈:不谈琐事,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但也只是心血来潮,坚持没多久,就各顾俗事,抛诸于脑后矣。

转眼间毕业差不多十五年了,人生也快到了孔夫子所曰的不惑之年,很有一种蹉跎人生的伤感。想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如今感叹岁月无情,终究一事无成,是什么原因呢?是自己不够努力吗?还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思维认知方式?还是说胆识不够,虽闻道却不能行道呢?

最近又重读《毛泽东传》,感觉跟十多年前大不相同。也许是在社会上浪迹了十多年,毕竟增加了一些人生阅历,可以更加多维度的思考一些问题了吧。

在这里也推荐一下这个《毛泽东传》 的版本,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本来以为官方著史,估计有颇多修饰为尊者讳,结果却超出预期,虽然也在主流的意识形态框架内,但史料的详尽、文笔的流畅,读来竟然有种酣畅淋漓、手不释卷的快感。

目前还只看了前四章:《出乡关》、《师范生》、《五四大潮的洗礼》、《建党初期的实干家》。叙述了毛泽东如何从一个大山中懵懂的无知少年成长为一名颇有政治组织才能的革命工作者。这其中对他一连串思想变化的描绘的尤为清晰,是非常珍贵的历史复盘,也是我最愿意借鉴吸取的方面。

看一个人的传记,他所经历的事件固然重要,但所经历的这些事件背后所支撑的思想变化更为重要。他最初是如何想的?经历的这些事件如何改变了他的想法?他是如何思考的?他是如何去实践他的想法的?这些问题都是我希望探索的,也是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毛泽东在走出韶山冲之前,完全是一个封闭世界中的懵懂少年,除了个性中的倔强和天生的探知欲,他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但他从十六岁决心走出韶山冲开始,似乎启动了游戏中的开挂模式,一路打怪,一路升级,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边界,疯狂地吸收各种知识、理论、学说、主义,包括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

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吸收这些死的知识学说,而是能够活学活用,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知体系,不断地突破自己,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他是如何做到的?这是当时当下我要向他学习的最重要一课。 如今,毛泽东当年所能接触到的知识体系,我都可以轻松获取,比他那个时代要方便快捷的多。还有强大的互联网可以利用,想要了解什么知识理论,瞬间可达。但是为什么我达不到他那样的学习状态和深度呢?为什么他可以把自己的认知不断的迭代提升,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思维高度,我却做不到呢?这其中一定有什么关键的原因我没有Get到啊。

我突然想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是不是那个关键的因素?我所缺少的,不是知,而是行。我貌似看了很多书,获取了很多知识,但这些是不是一种假象?阳明子曰:知而不行非真知也。正是点中了我的命门。

毛泽东当年肯定潜心研究过王阳明的心学,并身体力行。毛泽东刚走出韶山冲时,对中国的传统儒学有过深入的学习,虽然他后来对这些学问持很强烈的批判态度,但他的一生的学问根基却构建于其上。他扬弃了古典文化那些过时的思想,却吸收了其中最宝贵的文化基因:知行合一。

毛泽东研究一个学说理论,总是不满足它的书面形式,而是身体力行之,在实践中去验证它的真伪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毛泽东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项法宝,也是他思想认知不断迭代升级的源泉。

他最开始醉心于中国古典文化,钻研词章和修辞学。后来开始对无政府主义和社会改良运动有强烈兴趣,醉心于建立自治村、自治县、自治省,建立独立自治之湖南。有一段又对温和共产主义抱有热情,反对暴力革命,希望通过和平请愿磋商来达到政治和解。经过一系列的碰壁后,才最终选择激进的俄式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连串的思想变迁,都源自于他不断的实践上的探索,他试过了,知道那些路走不通,最终也就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革命的道路。

这就是我跟毛泽东之间最大的区别:我所知道的思想学说,只是字面形式上的,我又何曾把它们付诸于实践?如果知识只是看到眼里、记下来、写下来或者能够说出来,就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那真是大错特错了的。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就永远不算是真知,就永远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就永远不能从质的方面去影响我的人生方向。

这就是“知行合一”。

我对知行合一的认知偏差,也提现在对事情的整个发展阶段上。

我总是认为需要一个漫长的理论研究阶段,把一切都研究透彻了,把要行动的过程都分析清楚了,把可能导致的结果都考虑明白了,再去做。

这又是何等愚蠢的想法啊!

我没有把握到知影响着行,而行也影响着知。知行合一,原本是一个融合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却试图去分裂他们,试图去单纯的把握它知的一面,或者单纯的把握它行的一面。这些都是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重要的是行动、行动、再行动。在行动中去调整,在行动中去提升,在行动中去体会知行合一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