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对孩子讲大道理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几乎都有这样的经验:别人给我们讲大道理时,很不耐烦。即使听了,也基本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收效甚微,甚至有时候会导致逆反心理。

    何况于孩子呢?

    道理来源于实践,多说无益,关键是行动。所谓言传身教,正是道理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

  2. 控制你的情绪

    情绪失控是陪伴孩子的大敌,也是我们人生中的大敌。我们要时刻提防它,以免让它破坏了我们的亲子关系,以及人生的美好。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弱者的表现。我们试图用情绪的宣泄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恐惧。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宣示自己的权威,但失去的恰恰是自己的权威。

    无论孩子调皮捣蛋也好、考试失利也好、跟人打架也好,总之是做了不符合我们预期的事情,但其中必有它的深层原因。如果我们遇到这些情况就情绪失控、大光其火,不问青红皂白训斥一顿孩子。于事情本身没有任何的益处,解决不了问题。既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也让自己蒙羞。

    能让自己的情绪归于平和宁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作为一个成熟、理性的真正的人的诞生。对于孩子,这是福音;对于自己,这是涅槃。

  3. 永远不要表现出焦虑

    焦虑也是一种情绪的失控。

    为什么我要单独拿出来说?因为它不像那些明显的情绪反应——比如发怒、狂躁——一样容易引起父母的察觉和反思。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可能是一种隐形的情绪反应,我们自己都不易觉察,但这种情绪造成负面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一个家长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如果经常性地表现出来这些焦虑:

    孩子在学校是不是受人欺负啊?
    孩子的学习成绩会不会被别的同学超越啊?
    你看邻居家的孩子学习那么好,我们的孩子怎么办啊?
    别的孩子都学习书法、舞蹈,我们家的孩子不学将来可怎么办呢?
    。。。

    父母的焦虑虽然不直接针对孩子,但情绪的波动会传递给孩子,产生持续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无法建立真正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

    父母的“自在从容”是对孩子最大的激励。它给孩子无形中传达一种这样的信号:“我相信你。我欣赏你。我看好你。一切都在你我的掌控之中和谐运作。请保持这种状态持续努力。”

    所以,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

    自在从容,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4. 成为孩子行动的参与者

    善于从行动中学习,是动物的天性。

    作为人幼年阶段的儿童,更是偏爱于实践活动,并能从活动中建立认知、收获友谊。

    成为孩子行动实践的参与者,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秘诀。

    一个很深切的经验是:当你把一款游戏摆在孩子面前,拿出说明书,跟孩子一起研究组装时,立马可以跟孩子在心灵上融为一体。

    这时候,孩子不再把你当成那个权威的父母,而是她的亲密玩伴。作为亲密的玩伴,她自然可以跟你分享一切,完美互动。

    只是把买来的游戏玩具丢给孩子,然后转身离去,是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的,也就无法看见其中的奇妙与美好。当你转过身来,试图去强行打开孩子的内心空间时,得到只能是孩子貌似叛逆的心灵关闭。

  5. 分解孩子的问题,步步引导

    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大话、空话没有任何意义,也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

    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听不懂呢?
    这么浅显的题目,你怎么做不会呢?
    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懒呢,为什么收拾的一塌糊涂?
    。。。

    类似于这样的埋怨,无用、负面、消极,没有任何建设性,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没有丝毫的益处。

    作为父母,当孩子遇到困难、退缩不前时,什么才是正确的引导姿态呢?

    分析问题,调查研究,找到病根。

    然后,给出具体、明确、清晰、可操作实施的指导建议。

    比如,孩子的阅读理解不好。怎么办?

    错误的姿态是: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啊,这么浅显的文章怎么就看不懂啊?
    再好好做,别偷懒!

    正确的姿态是:

    第一,孩子为什么阅读理解不好?是因为里面有生字?还有因为有些词语不知道什么意思?还是因为读的遍数少,没有理解清楚?还是因为马虎大意?
    第二,如果孩子是因为有些词语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影响了阅读理解,是哪些词语?重点攻克一下这些词语,是不是就提高阅读理解了呢?如果是因为读的遍数少,那让孩子多读两遍,是不是就可以提升阅读理解了呢?
    第三,按照这些思路去尝试,让孩子知道从什么地方去一点一点的改进,然后看到这样做的效果。

    这是刻意练习的一种思路。任何具体的实践,都是由很多具体的点组成的,找出那个关键的点,并加以刻意练习,就可以显著地提高做这件事情的质量。

    辅导孩子,帮孩子解决问题,最忌空洞无物,给出的反馈让孩子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要细、要具体、要切实可行,按照你的建议做了之后能得到明显的效果。

    这才是正向的、积极的反馈。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建立自信。

  6. 慎用物质奖励

    孩子表现好,给物质奖励;孩子学习好,给物质奖励;孩子听话,给物质奖励。

    这是现在有些家长常采用的策略。甚至直接给钱,赤裸裸的物质诱惑。

    这其中体现的是家长懒惰的心态,不愿意用心去陪伴孩子,而是用物质去填补这份空白。

    但是,用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是脆弱的、肤浅的。

    从心理学上分析,外部的物质奖励会削弱内部的动力。让孩子觉得做这件事情是为了得到那个玩具,而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值得去努力。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行为去奖励她,因为这样做,是在摧毁她内部的学习动力。

    送孩子礼物是可以的,但不要跟学习行为本身建立关联。

    孩子的生日、重大的节日,都是送孩子礼物的好时机。适当的礼物有益于建立亲密关系,但千万不要迷信物质的给予可以换来孩子的真心。也许那只是一种假象。

    物质的奖励只是亲子关系中的辅助,出于爱的心灵陪伴才是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

  7. 善于鼓励,鼓励要具体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父母夸赞自己的孩子:

    你真棒!
    你好乖!
    你真聪明!

    这些,都不是一种正确的夸奖姿态。空话、大话、大而无当。对孩子的品格培养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甚至还起到反作用。

    孩子表现优秀时,要夸赞她具体的品行。比如她的努力、她的坚持、她的诚实、她的善良。

    我们为什么要夸奖孩子具体的品格特征呢?

    如果你的孩子本次考试成绩不错,你想夸奖她。你觉得下面那种夸奖比较好呢?

    A. 你真聪明!考的这么好!
    B. 考的不错!你的勤奋努力换来了优异的成绩!

    这两种夸奖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种夸奖强调了孩子的聪明,但聪明不是一种品格特征,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智商。一个人的智商可以说是天注定的,无法靠外部的努力去轻易改变。

    第二种夸奖强调了孩子的勤奋努力,这是一个人的品格特征,跟诚实、坚韧、善良等一样,是可以通过持续的训练加强的。

    夸奖孩子的智商高、聪明,只会让孩子沾沾自喜、自视甚高,而忽略了平时的勤奋、坚持等可以持续改进的学习因素。所以说,第二种夸奖方式是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

  8. 父母是孩子的尺度

    有句话叫: 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

    孩子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来源于父母。不解决自身的问题,也就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父母才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大本大源。

    这些话,冷酷、残忍,但直面现实。

    如果我们自身懒惰,怎么去期望我们的孩子勤奋有加呢?

    如果我们自身生活杂乱无章,怎么去期望我们的孩子井井有条呢?

    如果我们自身没有求知的欲望、得过且过,怎么去期望我们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呢?

    如果我们自身没有梦想、只想做一条咸鱼,怎么去期望我们的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立志长大后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呢?

    很多的父母处于这样的精神分裂状态: 我自己不努力,却玩命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努力;我自己不求上进,却玩命的要求自己的孩子追求卓越;我自己对这个世界无欲无求,却要求自己的孩子大富大贵,扬名于天下。

    凭什么?

    一句话,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卓越,就拿出改变自己的勇气来,先让自己看得起自己,成为孩子的人生榜样,我想很多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是自己对孩子教育问题的一些反思和总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