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5年开始关注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的,当时惊为天人,觉得有才,有料,又有趣,讲的真是好,听的真是过瘾。同时也记住了他的那句名言:“死磕自己,愉悦大家。”

后来他陆续推出“得到”app和“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我都一路追随。“得到”面向的服务群体是终身学习者,我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这就是我的当然之选,没有任何疑议。

我在“得到”上陆续订购了几门课程,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收听,上班通勤时间安排的满满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也是每年必看,看到别人在电视上看歌舞晚会,还有一种自命不凡的优越感。

我对罗胖和他的知识服务的热情持续到2018年底,看完那一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后,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我打开“得到”app的次数逐渐减少,热情持续消退,到2019年下半年几乎就没打开过“得到”了。

2019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我没有看,因为压根儿没有想起来。2020年元旦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分享跨年演讲的文字版,才猛然想起,哦,每到年底有罗胖的跨年演讲,我怎么就忘记了?怎么也没有收到公众号推送?翻了一下微信,发觉已经不关注“罗辑思维”很久了,估计快大半年了吧?

我正在跟“罗辑思维”渐行渐远!这让我感觉到一丝吃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我大概梳理了一下这几年跟“罗辑思维”的亲密接触到逐渐疏远的过程,大概找出来两个线索。一方面来自于我自身,一方面来自于“罗辑思维”本身。

第一,我自身的思维认知水平提升了。

而这个提升好像跟“罗辑思维”关系不大。

最大的因素来自于这几年持续的读书和思考。另一个因素来自于我从2015年开始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上心理学在职研课程。

经过这些因素的缓慢发酵,不知不觉中我对外界的信息输入开始变得“挑剔”起来。不但对市面上诸多知识快消品产生了免疫力,而且对自己阅读的书籍和观看的影视作品也严加筛选。

目前我对书籍和影视作品最主要的筛选渠道是在豆瓣。查看评分和评论,对评分低的作品直接过滤掉,不浪费自己的时间。

到现在这个阶段,我真是体会到最宝贵的就是时间。

有那么多经典的书籍等着我去阅读,有那么多优秀的影视等着我去观看,有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等着我去思考行动,怎么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到低劣的内容上呢?

所以,当听到大大在2020新年贺词中提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时,真是感觉心有戚戚焉。感叹自己年轻的时候随意挥霍时间,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有点惋惜。

第二、“罗辑思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价值。

“罗辑思维”所包装的知识很像网上的一些爽文,读起来道理满满,充满正能量,很能调动你的情绪,让你频频点头,点赞分享。

但关掉之后,该干嘛还干嘛,工作和生活依旧。

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我在上面学了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新思维,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实一点卵用都没有。

我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掌握知识还差十万八千里!

在跟所谓的“知识付费服务”亲密接触之后,我逐渐体悟到其中的几个问题:

首先,它传授的几乎都是碎片化知识。

往往给你一堆结论而非逻辑,大量简化推演过程,只告诉你表面事实,不告诉你背后原理。

告诉你一些激动人心的结论,但却不告诉你为什么。这些结论为什么成立?它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成立的?它们背后的推理假设是什么?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是不是还能成立?

如果我们不能深入到这个层面去思考问题,只是记住一些结论,对于我们真是没啥卵用。除了能跟别人吹吹牛逼之外,对于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没有任何实质影响。

其次,它传授的知识是“未经思考的”。

为什么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付费的知识后,依然没有长进?

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未经你思考”得来的!

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

我们觉得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只是一种错觉,只是享受获取知识的快感。却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知识是否真正内化到我们的知识框架中,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加以应用?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我看这句话时的确感到震惊,因为我也曾经如此。

说到这里,你不要误解。我并不是反对罗胖和他的“罗辑思维”,我觉得它们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我了。

说心里话,罗辑思维1-4季的内容质量还是很高的,虽然同样不能教会你怎么思考,但在开拓视野方面还是蛮有意义的。从第5季开始我就没有收听了,对于内容不做评论,但前4季的内容还是很值得一听的。

碎片化知识也并非一无可取,只是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阶段辩证看待。

如果我们已经在某个领域深耕细作,搭建好了这个领域的知识框架,碎片化知识对于我们就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查漏补缺,拓展自己的认知深度与广度。

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基础的知识框架,单方面吸收这些碎片化知识反而有害无益。长期吸收碎片化知识会导致我们看待问题简单片面化,思维与视野变的狭隘,难以进行复杂思考和独立思考。

话接前文,当看到朋友圈分享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文字版,我还是认真通读了一遍。让我们看看罗胖4个小时的长篇演讲都讲了哪些内容:

  1. “得到”是服务于做事的人,做事的人最重要的特征是“躬身入局”,不是解决想象中的问题,而是要回应真实世界的挑战。而做事的人这个称谓还不够带劲,所以今天要换一个名词,我们称做事的人为“我辈”。

  2. 中国经济还有没有机会?结论是依然充满机会。只不过是从所谓的“电梯模式”切换到了“攀岩模式”,而“攀岩模式”的特征就是要找准抓手和落脚点,灵活机动地往上爬。

  3. 中国经济的机会在哪里?在消费市场。之所以有机会,在于中国的“新基础设施”和“中国红利”,有望打造“世界级的品牌”。

  4. 钱从哪里来?来自于“自己的劳动创造”和“人和人之间的连接”。特别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在今天会变得特别有价值。

  5. 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教育模式已经按领域划分的模式向解决真实世界的挑战转移。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所以,我们要通过教育为每一个人点亮一盏灯。

  6. 中国科技创新下一步如何发展?结论是仍然大有可为。只要我们转变思维模式,从竞争意识切换到共赢模式,就可以融入全球创新的网络。不要在乎输赢,只看重自己的贡献大小,贡献大小决定位置,位置决定话语权。所以,中国科技创新的正确姿势就是:干就是了!

  7. 中国制造的优势会消失吗?越南制造业的崛起是否会威胁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是不是在往外转移?结论是不是转移,而是溢出。中国正在通过自己强大的结网能力编织一个全球网络,网络节点越多价值越大。所以,越南的制造业崛起只是这个网络中的若干节点而已,只会增强这个网络的价值。

  8. “得到”要跟深圳卫视和爱奇艺合作,今年春节举办一场知识春晚。

  9. 最后,罗胖用他超凡绝伦的演说技巧重新挑逗了一下我们的知识焦虑感:跟上这个时代,跟上这群人。不然你就会落伍这个时代哦!

我不知道你看完后是什么感觉?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大而无当。只记住了几个新名词:躬身入局、攀岩模式、苟且红利、中国红利、产业溢出,除了增加一点对中国经济的盲目乐观外,好像也没剩下什么了。

哦,不对,好像还增加了一样东西:焦虑感。看看“我辈们”都进化到什么程度了?看看这个时代都演进到什么级别了?再不赶快学习就真的要被淘汰了!再不紧跟这些知识精英们真的就要落伍啦!

罗胖有本书叫《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没错,罗胖确实十分懂你的焦虑,但他永远无法治好你的焦虑,只会不断的挑逗你,给你制造焦虑。

我希望自己跳出这种怪圈,坦然面对自我,真正获得认知思维上的提升,提高人生的境界。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研究“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为什么要开始公众号写作的原因,因为我想从知识焦虑中突围,找到真正的自己。虽然这个过程异常艰辛,但我很庆幸自己已经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