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影记(上)
这一段时间因为疫情影响基本在家里窝着,空闲的时间多一些。漫漫长日,何以解忧?找一些优秀的影视剧来打发时间是很好的选择,不过一时间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剧可看。
近段时间一直在追公众号“一树之叶”上翻译的小说《欢乐,上帝之所爱也》,看的很是欢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我增添了不少的欢乐和勇气。刚好作者在其中一篇的前言中提到《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而且说看了多遍,引起了我的兴致。
作者潘紫径是我非常佩服敬重的一位学者,在文学、翻译和灵性修养上都造诣颇深。我曾经在一次巴哈伊学习研讨会上跟她有过一面之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气质优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我前行路上的领路人。如果你随便翻阅一下她的公众号文章,就能明白我所言非虚。
特别是她这次翻译的小说,强烈推荐各位朋友看一看。真的是妙趣横生,回味无穷,其中的很多桥段都能让你捧腹大笑、在床上打滚儿。个中妙趣就自己品吧。
这两天我就在看《我的团长我的团》,已经看到第21集,总共43集,差不多刚好过半。说实话,我对这部剧的观影体验并不好,达不到我的审美要求。不管是画面,还是节奏,都不能让我很满意。但我怎么就坚持看到第21集了呢?
开头看了两集之后,我有点打退堂鼓,心说这什么玩意儿,完全不是我的菜啊,我就停下来去豆瓣上看下评分,我还是挺信赖豆瓣的。
谁知一看竟然高达9.4分,瞬间感觉有点不好了。再一看,跟《士兵突击》同一个导演——康洪雷,同一个编剧——兰晓龙,评分也不上相下。好吧,看来是我又看走眼了。之前看《士兵突击》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心路历程,看画风几乎放弃,看到后来欲罢不能。同一个编剧,同一个导演,同一个套路。
不过这次故事的包装更加偏于晦涩和荒诞,你不努力看都不容易坚持下去。我努力看到第10集的时候,还是没有尝出这部剧的妙处。
一群被战争打掉了魂的散兵游勇龟缩在中缅边境的一座小城禅达,混吃等死。不过他们还是没有彻底沉沦,不然也不会被一通说辞就忽悠到了缅甸当炮灰。
缅甸的遭遇太过荒诞,跟做梦差不多。飞机被击落,被日军追的如丧家之犬,遇到一个莫名其妙的团长,把自个搞的跟野人似的在森林里乱窜,不知道来缅甸干嘛就说要回家,路上又被日军一顿猛揍,终于跑到中缅边境了对面的国军大哥又不让过江。特么这是耍猴呢?!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终于跟日军在南天门死磕了一架,才让我看到这样一群炮灰也是有血性的男子汉,在战争中重拾了尊严。
但问题是:尊严重要,还是命重要?
南天门的这一仗才是故事的开端,前面铺垫了10集,似乎有点长,也许是我没理解它们的真意。如果不是我早有思想准备,恐怕早放弃。
但其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龙文章带着残部回国途中,快到中缅边境时,遇到一个女子带着一个孩子,地上躺着一个死人,这个女子口中一直念叨:“路过的君子,谁能帮我葬了我公公。” 那么多人从她身边走过,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当时看的气愤:“这么多人,都是中国人,身在异国他乡,同袍有难,举手而劳而已,为什么就没人挺身而出呢?” 看完那一集后猛然想起,这不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吗?
正是因为大批的队伍从身边走过,又是组织极其松散的溃兵,相互之间形同陌路,情绪又低落,这一切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旁观者效应——别人没有去管,为什么我要去?我贸然上去帮忙,是不是显得我傻逼!
旁观者效应,也叫责任分散效应。周围的陌生人越多,个体越没有动力向前帮忙,在社会情境中很常见。比如上班途中在马路上看到一个人倒地、需要帮助,在搞不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周围的人越多,越没有人上前施救;假如旁边只有一个人,他大概率会上去帮忙。
最终对女子施以援手的是迷龙,一是因为他另有所图——看上了人家,二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奇葩——我行我素、厚颜无耻。已经不能用旁观者效应来解释了。
回归到之前那个问题:尊严重要,还是命重要?或者换个说法:民族大义重要,还是命重要?
龙文章跟他的炮灰们肯定觉得命重要,有命才有玩下去的本钱,没命就一切免谈啦。虞啸卿肯定觉得民族大义更重要,所以他宁肯这个冒牌的川军团战死在南天门,然后为他们祭奠以誓民族大义。
谁知他们不识抬举,从南天门跑回来了!虞啸卿震怒,这个不识抬举的冒牌货,该杀!龙文章被关押,等待审判。而烦了、迷龙他们又回到了收容所,回归到烂泥扶不上墙的状态。
从英雄跌落到烂泥里,是如此的干净彻底。他们不愿意呆在收容所里混吃等死,因为哀莫大于心死!他们也想有希望,因为没有希望的日子生不如死!
但希望来的快,去的也快。一旦失去那个灵魂——龙文章,他们就迅速变成一摊烂泥,混吃、扯皮、打架、找女人,沦落为最底层的人渣。
但在战场上,他们也曾像英雄一样奋勇杀敌,也曾像英雄一样面对恐惧和死亡。人渣与英雄的距离,只在那一样灵魂而已。
虞啸卿虽然霸道,但还不算官僚。他估计从龙文章放荡不羁的外表下看到了一颗忠肝义胆的心。
龙文章回来了,不但没被枪毙,还给封了真团长。川军团又被唤醒了,烦了、迷龙这些家伙似乎又有了希望。
但新生的川军团却是后娘养的,缺吃少穿没装备。龙文章只能靠四处巴结买通各级军需官员,私下争取一些物资以苦苦支撑川军团。
之前,他们在体制外上蹿下跳,弄得差点脑袋搬家;现在收编到体制内了,却被隔离于主力嫡系之外,捡点残羹冷饭过活。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功业,没有平台,不被上峰看好,何其难也!
就像当年王阳明平宁王之乱,如果没有朝廷的体制和兵部的支持,任他本事再大,也只能望江兴叹。可见,平台很重要,上峰的支持很重要,否则举步维艰。
新成立的川军团似乎两样都不占,这就是它的命,注定要在夹缝中生存。也只有龙文章这样的孙猴子上蹿下跳、左突右支,才能在缝隙中生长。
迷龙这帮军痞的丑恶嘴脸,在“买家具搬家”的一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当他们在路上看到那些虽落魄却充满青春志气的流亡学生时,连他们自己都嫌弃自己!
良知,人皆有之,流氓痞子也不能例外。按照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人人可为圣贤。但世道人心,何其难也!看到迷龙之流的所为,就知道致良知之说任重而道远。
日军发动了一波攻击,越过怒江,侵犯禅达。只不过是一只日军敢死队,却让数倍于他们的驻防国军如惊弓之鸟、四散奔逃、溃不成军。
但龙文章顶住了,带着他的破烂团准备阻击。临危方显英雄本色!迷龙这样的人在战场上也能奋勇杀敌、势若猛虎。但他战场上是英雄,战场下是狗熊。战场上是英雄,倚仗一股凶悍之气,不进则死;战场下是狗熊,因为缺乏大是大非的浩然之气。这是龙文章跟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正如孟烦了自认为是聪明人,看到龙文章在川军团苦苦支撑,想带着他们干一番作为,很是不解,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龙文章轻描淡写的说道:“我是对的。”他觉得自己在做对的事情,所以他坚持。这正是孟烦了这样的聪明人不能做到的,因为对于他们这些被残酷现实磨平棱角的混子来说,不关乎对错,只在乎苟且偷生。但突然遇到像龙文章这样跟现实较真的人,他感到惊奇和不解。
接下来虞啸卿跟龙文章对日军过江小分队的不同态度相当有意思。虞啸卿要求的是全歼、拒敌于国门之外,而龙文章考虑的却是如何让国军不安逸、提高忧患意识。
“中国人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 龙文章的意思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为了这个想法,不惜冒着遭全天下唾骂的风险,让日军的敢死小分队活下来、放进来,故意让把整个禅达搅得不得安宁。这种意图有战略上的积极意义,是龙文章认为对的事情,所以他甘愿冒着杀头的罪名铤而走险,只为给中国军队注入一剂强心剂,焕发战斗力。
但这种想法是不允许被官方所承认的,因为事关民族大义、民众情绪和政治正确。特别是在个别日军闯入国军阵地,刺伤一名军人,以及在邻近村庄杀害了一家平民之后,更是在政治不正确的道路上愈演愈烈。虞啸卿震动,欲杀龙文章以谢天下,情理之中。这一点通过孟烦了之口说的再明白不过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名言啊。个人如此,团体如此,国家如此,民族如此,人类亦如此!但趋利而避害,好逸而恶劳,恐怕是最根深蒂固的人性。想逆人性而动,的确是不容易。
日本过江小分队的结局以最后一个日本兵的江边自杀而收场。围捕他的龙文章等人表现的极为克制,竟然静静地待着,随着江水的涛涛声让他慢慢逝去。
他们在这个异国他乡的敌人身上感受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复杂彷徨心态。竟然一时沉醉于他轻轻哼唱的家乡小曲中,忘记了身边的这场战争。
在跟日军隔江相持的阶段,突然神来一笔。双方隔江来了一场对歌赛,差一点儿变成一场联欢会。
这种场景也出现于小说《巨人的陨落》中。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交战双方,在圣诞节那天,本来杀的你死我活的前沿士兵突然握手言和,纷纷爬出战壕,来到中间被炸的弹痕累累的无人区,互诉衷肠,让他们的军官大吃一惊。
很多战争(当然不包括为了民族生存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代表了上层政治集团意识形态与利益的较量,但对于底层的士兵来说,他们才不会管那么多,也搞不懂,他们只由着自己的情感而活。日日厮守,连战争机器都产生了一丝温情。
后面的一半剧集我还没有看,编剧想表现什么还不得而知,但就前半部而言,透过战争外衣要表现的社会现实的多样性正在逐渐展开和充实。
最底层军人的绝望与挣扎、失落与彷徨、尊严与希望,怀抱热血想有一番作为的有志之士的忍辱负重和艰难求索,体制内有识之士的励精图治和迫于无奈,官僚政客们的左右逢迎和互相倾轧,迫于生计沦为暗娼的清秀少女的美好生活憧憬,热血青年们的救亡图存的呐喊,交织成一幅冷峻色调的人生画卷,慢慢展开,令人唏嘘,让人叹息,催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