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

在上半部中,龙文章为了让中国军人不安逸,故意放了一小队日本人进入禅达,搅得大家不得安宁。

现在又来了这么一出,他看到双方对歌对舞、一派祥和,军队有懈怠之心,便又使出一招:主动炮轰日军阵地,虽然只有一发炮弹。

自然遭到对方的疯狂报复,日军的炮弹扔了一整天,把他们的阵地炸得稀巴烂。炮灰们都认为他疯了,没事去招惹日本人干嘛呀?!

他还是那句话:“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什么都不要,就要安逸。”

他的一切目的就是要让自己人不安逸,因为不安逸才能自强,不安逸才会不挨打。

真是一个疯子!

年轻与衰老

青年学生“小书虫”上场了。他的热血激昂,他的一往无前,他的充满希望,看得炮灰们一脸懵逼。

他们似乎看到一个怪物、一个傻子、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

正是“小书虫”那貌似神经质的话,切中了中华民族的软肋——衰老、不信、因循守旧。

“这些问题是自身就存在的,跟日本人无关,即使打走了日本人,这些问题还在,中国人依然缺乏朝气、自信和创造力。

“这种朝气、自信和创造力,中华民族曾经拥有,而且冠绝于全世界。但今天我们失去了,再也看不到了,从你的身上看不到,从我的身上也看不到,只能从书本中看到。有问题就要改,跟日本人无关。”

这是一种全局的视野,这是一种“大本大源”的探索。不止眼前,还有未来。

年轻和衰老一下子就区别出来了。“小书虫”们代表着年轻,“炮灰”们代表着衰老。但“小书虫”却错误地认为他们同样年轻,却不成想他们有一张年轻的面庞却有一颗衰老的心。

“我并非要把我的想法强加给你们,我们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就想交换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你们好像也没有什么喜欢的东西,除了钱和女人。”

这是年轻向衰老的宣战!在当时中国积弊已久、绝症沉疴、危机存亡之时,振聋发聩。放在今日,同样令人汗颜。

我们当今的年轻人,有着怎么样的梦想?有着怎么样的爱好?

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应该有的朝气?我们是否已经对这个狗日的现实妥协了?我们是否已经成了某些浊水污流的一份子?我们眼中是否也只有钱和女人?

我们还年轻吗?

时代与命运

龙文章为什么打“小书虫”?

因为“小书虫”的年轻和信念让他感到害怕,就像一个在黑暗中长久摸索的人突然遇到耀眼的光亮时,首先不是惊喜而是害怕,因为不能相信这光亮是真实的。

但龙文章知道,小书虫是对的,他所指的方向才是中华民族应该努力走的路。

他们已经在泥泞中走了太远,似乎已经忘记了什么才是正确的路。正所谓积重难返,虽然意识到小书虫是对的,但改弦更张何其难也!

他们跟“小书虫”注定要走不同的路,也许这就是时代与命运。

一个人无法逃脱他时代的命运。

他们出生于那个时代,封闭在那个系统中,他们无法逃脱时代命运的罗网。

龙文章他们所走的路,充满泥泞,充满艰辛,也可能不是正确的方向,但这就是他们当下走的路,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他们别无选择,必须走下去。即使偶尔一窥别的可能性,也只是瞥上一眼,然后继续负重前行。

“小书虫”跟他们已经走在不同的路上,他们不能接受他,他们也不能追随他,他们只能“打”跑他——尽管打的很愧疚。

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炮灰们,他们的人格、性情、志趣各不相同,但承受着同样的命运。他们沉沦着、抗争着、灰心着、希望着、咒骂着、欢笑着,灰暗也好,明亮也好,就是他们生命的本色,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好坏,只是实实在在地活着。

“孟烦了”其人

在这些炮灰中,孟烦了是一个典型。

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会讲英文,可以说是这些炮灰中的大知识分子。

但这样的背景跟眼前这个玩世不恭、满嘴油腔滑调的兵油子极不协调。孟烦了这个人身上有太多的矛盾性,让你琢磨不透,不能理解。

到底是什么把他塑造成了今天的模样:看透一切又怀疑一切,想拥有美好却又排斥美好,心怀热血却又玩世不恭?

他的这种矛盾性在对待小醉的态度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当他知道小醉是暗娼时,有一丝失落又有一丝兴奋;他想跟小醉上床,但又极度克制,表现出跟一个兵痞子极度不相称的自律;他后来喜欢上小醉,但又退缩不前,宁肯把小醉推给自己的情敌张立宪。

他向往美好,又对美好极度恐惧;他追求希望,又对希望避之不及。他的这种矛盾性让这个人显得极其纠结和拧巴,特别不爽快。

在这一点上孟烦了不如迷龙。迷龙是另外一种典型,他虽然没有孟烦了有学问看得透,但做事不纠结,直奔目标,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你看他搞定上官戒慈的方式极其简单粗暴,把不要脸发挥到了极致,但很有效。当孟烦了还在纠结要不要跟小醉上床时,人家迷龙的孩子都快出生了。这就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区别,迷龙活的忒简单,有饭就吃,有仗就打,有便宜就占,有女人就上,想那么多干嘛!但孟烦了是另一个极端,他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活的忒复杂。

又比如孟凡了当逃兵去江对岸救父母这件事,起初让我很困惑,觉得不可思议,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但结合他的纠结性格,就能领会了。他想的太多,怕弟兄们为难,怕因为自己的家事连累弟兄们去送死,所以他宁肯冒着杀头的风险当逃兵,独自前往,即使被抓回来要枪毙了也硬挺着不肯说实情。

这件事,如果换做迷龙,会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他会死乞白赖地拉着一团人去营救他的父母,就这么简单。

孟烦了的性格之谜,直到后半部开始揭露他的家庭背景之后,才算是有一点端倪。

在他的父亲身上,可以找到孟烦了性格形成的渊源。

当龙文章决定带人去救孟烦了的父母时,在防空洞里孟烦了跟龙文章絮絮叨叨说了半天,其中讲到小时候父亲给他做永动机八音盒的事情。

这个故事是揭示孟烦了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隐喻。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人长大后的一些奇异性格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经历。

他对父亲送给的永动机八音盒非常喜欢,视若珍宝,但孟父因为永动机失败就当着他的面把玩具砸得稀烂。孟烦了眼睁睁看着他喜欢的美好事物被摧毁,从此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开始对追求美好事物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当他遇到心爱的女子时,畏缩不前,害怕因为自己而毁掉这份美好。

这是孟烦了性格形成的第一个缘起。

当他们来到敌占区和顺镇,见到了孟烦了的父母,发现孟父已经投靠日本人,做了和顺镇的保长。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孟父性格的底色。

孟父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在抗战初期往往愤世嫉俗、义正言辞,骂这个汉奸,骂那个卖国贼,貌似很有骨气。但一旦日本人打过来,刀架在脖子上,竟然为了自己的藏书,就投靠了日本人。你说讽刺不讽刺!

说明孟父这类人是典型的端坐书斋的空谈知识分子,在岁月静好时可以高谈阔论、道貌岸然,装出一副大义凛然的风范,但现实世界稍微一狰狞,向他们露出獠牙,立马吓得卑躬屈膝、胆战心惊,向现实屈服。

孟烦了的性格底色肯定有一部分来自他的父亲。孟烦了并非因为生活所迫才从军打仗,他的知识分子家庭背景激励着他的热血和抱负,他是为了满腔的报国热情才投笔从戎。

结果呢,在长达四年的败仗中,他只剩下一个信念:要活着。他脑子里已经没有那么多爱国、救国、报国的想法了。他跟他父亲一样,当这个世界对他一狰狞,就吓尿了。

这是孟烦了性格形成的第二个缘起。

再看孟烦了成长的家庭氛围,就可以感受到那种骨子里的对抗性是怎么一点点培养积累起来的。

即使孟烦了已经是中尉副连长,已经是川军团团长的副官、参谋官、翻译官,见到父亲仍然要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磕头请安,不允许有一点忤逆的言行,就可以想象儿时的孟烦了在父亲面前是怎样的一种卑微存在。

极端的封建伦理,造就了孟烦了表面和顺、骨子里却极度对抗的性格,他跟父亲对抗,他跟世界对抗,他跟自己对抗,无处不在对抗,无处不在纠结,但又要表现出漫不经心和轻松随意。

这是孟烦了性格形成的第三个缘起。

最终,这一切生命的底色和经历就塑造了我们眼中的孟烦了——聪明、敏感、矛盾、纠结、怀疑、故作潇洒、玩世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