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新之路(上)
在上篇中,我介绍了自己使用的一些时间管理方法。实际上偏重于日常生活中一些琐碎事务的提醒管理,对于工作生活中一些重要的事务,例如软件开发、读书、写作、锻炼等,并没有涉及太多。
这显然有点避重就轻。为什么?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和反思,我逐渐认识到所谓的“时间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的是精力管理,而非时间管理。
但年轻的时候我还没有这样的体悟和认识,一度认为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太差,才导致做事情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于是不断地学习实践各种时间管理方法和工具,希望有所改善。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我感到灰心丧气。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好似在一片陌生的丛林中行进,尝试着走不同方向的路,通向心中的目的地。有些路走走发现走不通,有些失望和沮丧。但好在丛林中的路不止这一条,于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上路,东瞧瞧,西看看,摸索着向前。
不管是读书学习、选择职业方向,发展兴趣爱好、结交良师益友、谈恋爱、结婚、生孩子,所有这些人生的选择都是在不同的道路上摸索,有些比较顺利,有些比较跌宕,有些可能就半途而止。
而我在三十岁那年所走向的一条道路注定对我的一生影响深远。因为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全面改造我自己,走向一条自新之路。
今天,当我回看十年前的自己,不管是身体层面上、心理层面上,还是精神状态层面上,都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可谓是面目可憎。
首先是身体上,体弱多病,精神萎靡。
我自小体弱多病,稍一运动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感冒发烧是家常便饭。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压力大,经常感冒发烧,就请假回家打吊针,一休息就是两周。参加工作以后有所好转,但遇到工作繁忙加班多时身体仍是吃不消,仍然会经常生病。
身体羸弱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做事不能持久,精力跟不上,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上一天班回来,身体就像被榨干了一样,只想躺倒休息,再没有精力去做提升自己的事情。
其次是性格上,孤僻傲慢,自以为是,又患得患失。
我性格上有很多的缺陷,都非常的严重。但那个时候我感觉良好,目空无人,导致我跟他人的关系不能持久和深入。在工作和生活中我独来独往,虽然希望跟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但又排斥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就这样把自己封闭起来,孤独而可耻地活着。
最后是精神上,目光短浅,见识浅薄。
我天生资质鲁钝,后天又散漫随意、不知进取,缺乏远见,精神格局狭小,见识浅薄。
这种浅薄和短视表现在工作上就是没有使命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表现在生活中就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
圣人云:“三十而立。” 而当我站到三十岁的面前,里里外外就是这么个成色,人生一片暗淡。
我人生中最最庆幸的一点就是没有放弃阅读。特别是三十岁之后,我逐渐接触了一些专业技术之外的书籍,包括儒家经典、人物传记、人文历史等。特别是看了历史上那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之后,深受鼓舞,平添了许多人生的希翼和生活的勇气。
在这个过程中,我先后接触到了两个人:一个叫袁了凡,一个叫曾国藩。当我看完《了凡四训》和几本曾国藩的传记后,有一种被醍醐灌顶的感觉。当我咀嚼着那句出自袁了凡、又被曾国藩多次引用的名言:“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好似有一股强劲的电流注入我的心灵,一团火开始在心中燃烧。
他们对我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让我认识到了——一个资质如我一样平庸的普通人,经过不间断的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砺和修炼,竟然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高度!
从那时起我立志自新,要从身体层面、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全面改造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