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新之路(下)
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改造,要比身体层面的改造困难的多。身体只是一个皮囊,而精神气质才是灵魂。
遥想当年,我身体羸弱还在其次,更主要是心理状态庸俗、精神格局狭小。
庸俗之心
贪求心
我们从孩童起,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求。对食物、住所、温暖、安全的欲求,对来自家人、朋友爱和关怀的欲求,对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的欲求,对更好伴侣、更大房子、更好车子的欲求,对金钱、权利、名利的欲求。纷纷欲求填充了我们的内心。
有些需求是合情合理的,如对食物、住所、温暖、安全、爱和尊重的欲求,没有它们我们无法生存。更多的欲求却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如更多的钱、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更大的权利、更高的名望等等。
欲壑难填,就像驴子面前的悬挂的胡萝卜,永远可望而不可及。
虚荣心
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者皆有自尊心。自尊心的强弱对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影响甚大。说一个人没有自尊心,往往说明这个人自甘堕落,没有奋发向上的动力。
但是,是不是自尊心越强越好呢?物极而反,月盈而亏,大道也。人类的心理过程也逃不出这个基本规律。
自尊心太强、超出合理的范围即为虚荣心。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所谓的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病态。
虚荣心表现在行为上,主要是盲目攀比,好大喜功,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自我表现欲太强,有强烈的嫉妒心等。
自卑心
自卑心表现为缺乏自知、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
我从小就发觉自己智商平平,学什么东西都比别人慢,记忆力差,理解吃力,需要反复地琢磨才能领会。就产生很强的自卑感,又因为自尊心强,遂不愿跟别人过多交往,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丢面子。
好色心
圣人云:“食色,性也。” 可见,好色之心,人皆有之。好色之心,更是不分男女。说起好色,都似乎特指男人,这是一种偏见。
好色既然是天性,似乎也无可指摘。看到漂亮的女人和漂亮的男人,忍不住多看几眼,内心里浮想联翩,本来情理之中。
连号称“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国藩都被好色心所困扰多年,因为多看了人家老婆几眼就在日记中大骂自己禽兽。不过以我们的观念来看,因为遇到一个漂亮女人多看了几眼,就骂自己禽兽不如,似乎有点小题大做。
这里面就涉及儒家理学的修行法门,以不动心为第一要旨。当年王阳明赴京赶考,别人以落第为耻,他以落第动心为耻。面对外界的纷纷事物,心能不能安定住,在王阳明和曾国藩这些立志圣贤的儒家信徒看来,是天大的事。曾国藩之所以因为多看几眼美色就痛骂自己禽兽,正是以自己动心为耻。
浅薄心
我一直在小地方长大,记得小时候村里竟然找不到一本像样的课外书,可见知识的匮乏程度。
上了高中之后,从校园的盗版书摊上开始接触课外读物。我看的第一本课外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时无比震撼,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狭小世界之外还有另一片天地。
随后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接触了更多的人,经历了更多的事,阅读了更多的书,特别是来到了大城市之后,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是多么的浅薄,自己的天地是多么的狭小,自己的精神格局是多么的卑微!
我天生资质平庸,成长的路上又没有名师指导,不知道自己到底追求什么?只是随着世俗的浪潮向前,上学、工作、结婚、育儿,随大流的追逐世俗要求我们追逐的一切。
浑浑噩噩被世俗浪潮席卷着走过了三十年的人生,却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内心被各种贪求之心、虚荣之心、自卑之心、好色之心充塞着、缠绕着、挣扎着,整日里坐井观天而已。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究竟为何?茫茫然行走于天地之间的这副皮囊,就是为世俗欲望而生?那万古长存的精神气质又该立于何处呢?
为了克服心理上的病态,也为了寻求人生问题的答案,我开始广泛的阅读,试图从书本中答疑解惑;同时又开始练习各种修行方法,希望从潜意识层面重塑精神气质。
气质变化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经过了多年的修炼,至今仍然达不到让我满意的程度,可见气质变化之艰难。
1. 培养自律
自律,是通往人生自由的通行证。不受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自由恰恰需要纪律的约束。
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小到一个人、一个团体,大到一个族群、一个国家,甚至宇宙苍穹,都必须在约束下才能良好运转。熟悉历史的朋友就能知道,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跟最高的权利结构能不能受到有效约束关系很大。最高权利越是为所欲为,系统崩溃的就越快;最高权利越是受到制约和平衡,系统越是良好运转且长久。
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培养自律的认识论基础,有了这个认知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进行方法论实践。
生活中的自律我在上一篇中已经有所介绍,主要是作息和饮食上的自律。这里我再补充几点。
(1) 不闲聊
在工作中不闲聊,在生活中也尽量做到不闲聊。有事就正常说事,没事沟通时去做点什么不好,非要闲聊上一、两个小时才过瘾吗?闲聊天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几乎没有任何益处,还容易制造流言蜚语。
(2) 不妄语
不闲聊不意味着不聊天,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度的把握,过犹不及。工作生活中,家人、朋友、同事之间是难免要交流的,这都属于正常的聊天范畴。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做到不妄语。一是不要背后说人坏话,二是不要传播流言蜚语,三是不要发表不实言论。
(3) 不滥交
交朋友要慎重。所谓的朋友有益友、损友之分,益友帮助你成长,损友阻碍你成长。不要以为朋友遍天下就是好事,朋友在精而不在多。
2. 安定内心
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源于纷乱的内心。典型的表现有几种:
心向外求,被各种生活的表象所吸引,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沉醉于花花绿绿的世界。
不安于当下,不是在怀念过去,就是在憧憬未来,唯独不珍惜当下。
内心总是被外界事物所牵引,人家让高兴就高兴,人家让伤心就伤心,人家让焦虑就焦虑,各种情绪像跑马场一样在内心翻腾。
个人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达到一种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上面那些纷乱的内心表现是我们通向幸福之路的绊脚石,必须把它们搬除掉。
(1) 冥想
我把打坐、散步、慢跑活动统统成为冥想。通常所说的冥想是打坐、静坐或观呼吸,我称之为“坐禅”;而散步、慢跑,我称之为“行禅”。
冥想的基本入门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呼吸,排除杂念,专注于一呼一吸之间,让内心逐渐进入一种安静、平和、纯净的状态。
听说高级的冥想者可以做到入定两个小时心无杂念,身心合一的体验比性爱高潮都强烈震撼。我目前只能做到基础的冥想练习,就是观呼吸,实在是达不到那种高峰体验,只能心向往之。
即使是这种最初级别的冥想练习,已经让我收益很多。我之前说过,我晚上有出去散步或慢跑的习惯,回来之后再冲个热水澡,神清气爽,其实正是得益于安定内心的冥想练习。
(2) 观照情绪
情绪控制是我心理改造的一个重点。三十五岁之前我都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气时会大发雷霆、行为失控,恐惧时会惊慌无措、汗流浃背,几近失态。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住,还配谈什么人生?
摸索了很多方法,于我最有用的是两条:
情境中断法。就是一旦感觉自己要发作、情绪要失控,就迅速离开,到外面转一圈,就能逐渐平静下来。
情绪观照法。就是一旦发觉情绪要发作,就有意识地观察情绪的发起过程——它为什么会产生?它从何处产生?它是怎么从小变大的?很神奇,一旦你有意识地去观想情绪升起的过程,你的情绪反应就会受到抑制,从而让自己恢复平静。
三十五岁之后,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大大提升,现在几乎很少因情绪发作而失控。
(3) 专注于当下
全身心投入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就是一条最简单、最实用的修行方法。
睡觉的时候全身心睡觉,吃饭的时候全身心吃饭,走路的时候全身心走路,工作的时候全身心工作,陪家人孩子的时候全身心陪家人孩子,旅游的时候全身心旅游。
是不是感觉在说废话?但真正做到太难了,可以说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
人内心的杂念像狂奔乱窜的野马飘忽不定,一刻不闲。不信你可以试一下,让自己静静地坐上十分钟,什么都不要想。如果你没有做过冥想练习,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小测试都不能通过。冥想练习正是让你去除杂念,让内心进入纯净的状态。
只有做到了摒除杂念、内心纯净,才能做到专注于当下,才能睡觉的时候是在睡莲、吃饭的时候是在吃饭、走路的时候是在走路。
(4) 努力工作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那么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场所。
我年轻的时候,经常抱怨工作的辛苦和无趣,想着辞掉工作,痛痛快快地潇洒玩耍该多好。后来慢慢接触了一些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方法,其中最震撼我的就是要把工作当成一种修行,在工作中磨砺心性、增长智慧、勇猛精进。
有了这种思维模式上的转变,慢慢地就不再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开始安于工作的当下,从中体会心性的成长和能力的进步,让工作平台为自己的成长服务。
身边也会不时有朋友有这样的困惑,觉得自己对现在的工作兴趣寡然,没有什么价值感,向往更好的工作平台。我一贯的说法就是:如果你对现状不满,就不要只是说说而已。下定决心,做出改变。想换平台,就评估一下转换的成本有多大,你能承受得住,就全力以赴,咬紧牙关闯过去;承受不住,就安定心思,在当下工作中找寻意义和价值,从可为处入手,培养兴趣,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安心。人最怕的就是两头悬着,身在此处,心在远方,整日里身心分离、唉声叹气,惶惶不可终日,那才真是虚掷年华,可悲可叹。
3. 参悟智慧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考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并非人生的终极智慧。这里所说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说实话,以我平庸的资质,要参悟人生的终极智慧,真是难于上青天!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_^
(1) 读书
读书是获取知识、参悟智慧最经济实用的途径。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导师,用他的智慧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现实生活中,我们极少有机会接触到顶级的人生导师,更不要说系统地学习他们的思想。但通过千百年来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就聆听到像老子、孔子、孟子、佛陀这样最顶级的人生导师的思想和教诲,还有比这个更幸运的事情吗?
我读书所涉范围大抵跟人生困惑和兴趣相关,基本包含在哲学、宗教、心理学、人类学、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等范畴内。我的读书风格用陶渊明的一句话刚好可以概括: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因为我读书没有什么章法可言,也不讲究严格的读书方法,漫无目的,随心所欲,有兴趣就看,无兴趣就放下。
比如我无意中看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如获至宝,喜欢的不得了,就准备趁热打铁把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看一下,没成想看着看着发现看不懂,就撂下不看了,找一本自己能看懂的书接着看。人贵有自知之明,得知道自己的智商几斤几两,这才是进步的基础。以我的智商看不懂叔本华的哲学世界,也在情理之中,为什么非要在那儿较劲呢!
对待读书这件事的态度,就像种树。你一开始种下一颗小树苗,它长的很慢,需要你耐心培育,每天给它浇水。你每天浇,它每天长。你浇着浇着,开始不耐烦,说它怎么不见长啊,前天是这个样儿,昨天是这个样儿,今天还是这个样儿,它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你停止浇水,于是小树苗很快枯萎。孟子说:“必有事焉,勿忘勿助。”就是说这个事儿在我心里,我时刻惦记着,不会忘,但也不会拔苗助长,我让它自然而然地慢慢长大。读书这件事就是这样。
(2) 观察社会人情
有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究的是知行合一。只读书不会带给我们真正的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之外,观察社会人情,是我们获取人生智慧的重要途径。
有些人片面地理解“行万里路”就是要到处旅游,非要走遍天南海北,才叫行万里路,才能见多识广,才能了解世间百态。这恐怕是一种误解,蜻蜓点水的打卡式旅游,恐怕对真正了解人情世态帮助不大。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对真人真事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体悟,而这样的观察和体悟在一次次匆忙的旅游中是很难完成的。
我更推崇的方式是观察你身边的人和事,比如我们的父辈们,我们的同学,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事,我们的爱人,他们是如何成长的?他们是如何待人处事的?他们经历了哪些人生坎坷和喜怒哀乐?他们对人生是如何决策的?你是赞同他们还是反对他们?换做你会怎么做?
我很多的人生感悟,都来自于对身边人和事的观察和体悟,反而通过到处旅游获取的不是很多。
如果说读书和观察社会是输入,那么接下来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输出。输出的重要性不在于你写了多少文字,不在于有多少人给你点赞,不在于让别人觉得你有多厉害;在于这件事可以促使你思考,在于这件事可以优化你的知识结构,在于这件事可以让你的思维逻辑更具条理性,在于这件事可以让你离人生智慧越来越近。
(3) 写日记
日记用什么形式写,写什么?有很多的参照,比如很多大人物都写日记,不只是作为日常的记录和思考,还作为他们修身养性的一个法门,都可以拿来作为参考学习。
写日记总体上属于比较私人的事情,一般来说不对外公开,你用什么形式写,写什么内容,总体原则就是随意,你想写什么写什么。你可以记录日常生活,琐碎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你可以记录生活感悟,发一些牢骚和感慨;你可以记录工作思考,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添加动力;你可以记录读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你甚至可以记录自己生气的过程,把别人大骂一顿的同时剖析一下自己的情绪发展简史,为下一次的情绪波动做好准备。
记日记,才真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唯一的边界就是你思想的边界。
(4) 写文章
如果日记属于思维的私密空间,像公众号这样的平台就属于思维的公共空间。我们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内组织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展示给他们,让别人分享我们的知识,了解我们的思想,熟悉我们的为人。
写文章不像记日记那么随性,漫无边际。我们的首要目的是写给自己看,在这个过程中梳理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思考,优化自己的心理框架;其次的目的是写给别人看,就需要让别人看得懂,能够知道你在说什么。不需要多华丽的辞藻,达义是第一要务。
为了这两个目的,我们就需要把我们脑子里的原材料分类、加工、重组、润色,就像一名厨师经过各种步骤把原材料做成一道香喷喷的菜品端上桌一样,我们是知识和思维的厨师,也需要拿出像样的成品。
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思维训练过程,一开始我们拿出的菜品很糟糕,颜色也不对,味道也不对,但是没有关系,只要你继续写,就会发现做出的菜品一点点在改善,今天菜色改进了一点,明天味道改进了一点,虽然菜品还端不上星级饭店的桌面,但起码能做一道家常菜,可以让顾客接受。
写在最后
气质变化是艰难而漫长的一件事情,涉及到一些底层心理模式的转变,需要付出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坚持和努力,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做这件事?归结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命向上的动力出于基因、发自天性,这是生命与生俱来的志向,不可遏制。
志之所在,逾于千里。与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