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人生在世,最要紧的就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

立志这件事情,感觉上古人比今人做得好。原因是古代的士子多读圣贤之书,而圣贤对立志这件事很是看重,反复叮咛。耳濡目染之间,自然会早立志向,矢志不移才对。

但这种想法只不过是今人的一个错觉而已。立志这件事从古到今都是一件特别小众的事儿,立志并坚定不移地执行的人少之又少。

现在耳熟能详的一些人物,像孔子、孟子、苏轼、王守仁、曾国藩,都是当时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物,胸怀高远之志,并身体力行,终成一代伟业。所以能代代流传,彪炳史册。大多数人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消失于无形,再也不会被世人提起。

为什么立志很难?人的本性是及时行乐的,优先满足于眼前的人性需求。想想古人类在荒凉危险的自然环境中艰难生存的场景,就不难理解这样的选择是适合种群延续的——想的太长远却导致今天饥肠辘辘显示是不划算的事情。只有等人类在物质上逐渐富余了之后,才有机会闲下来仰望星空、思考未来。但基因演化的力量根深蒂固,大多数人都会沉溺于自我的天性中无法超越,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战胜人性中的弱点,穿越时空,放眼未来。他们便成为时代的导师,引领着大众走向未来。

既然能够立志的人在每个时代都是小群人群,那么能不能立志就决定了在这个时代你能不能超越大多数人站在浪潮之巅,否则就是泯然众人矣。

就像走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东逛逛西转转,貌似走了很多路,却是在原地打转;有些人知道自己旅途的终点在哪里,虽然要经历千山万水、高山沟壑,但矢志不移,总能不断地接近目标,哪怕最终没有走到终点,也已经让大多数人望尘莫及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志就是人生的根本。缺少了这个根本,人只能随波逐流,漂到哪儿算哪儿。立定了这个根本,不管我们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

立志是好事,但实现志向的过程要顺其自然,不能太急切。好比种树,小树苗种下后,你不能不管不顾,时常浇水施肥,守护它慢慢成长;也不能太过急切,恨不得它几天长成参天大树。随其自然就好了,只要我们时常灌溉施肥,剩下的就交给老天好了,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