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泽东在走出韶山冲之前,完全是一个懵懂无知的乡村少年,除了个性中的倔强坚韧和热烈的求知欲,他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

但从十六岁走出韶山冲开始,他似乎启动了开挂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边界,疯狂地吸收各种知识、理论、学说、主义。

他不是吸收这些死的知识学说,而是能够活学活用,应用于社会实践,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地突破自己,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他最开始醉心于中国古典文化,钻研词章和修辞学。后来开始对无政府主义和社会改良运动有强烈兴趣,醉心于建立自治村、自治县、自治省,建立独立自治之湖南。有一段时间又对温和共产主义抱有热情,反对暴力革命,希望通过和平请愿磋商来达到政治和解。经过一系列的碰壁后,才最终选择激进的俄式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连串的思想变迁,都源自于他不断的社会实践上的探索,他试过了,知道哪些路走不通,最终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革命的道路。

他研究一个学说理论,总是不满足它的书面形式,而是身体力行之,在实践中去验证它的真伪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毛泽东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项法宝,也是他思想认知不断迭代升级的源泉。

毛泽东的思想体系和人生实践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放在今天已不能等量齐观,但他的志存高远,他的探究本源,他的知行合一,他的实事求是,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的实践论,他的矛盾论,他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诸多方法,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从毛泽东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行合一、勇于践行的最佳实践。相较于他,我们所知道的思想学说,只是字面形式上的,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是一些无用的死知识而已。

2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传习录》王阳明

3

王阳明心学大成之后,有一个学者周莹很是仰慕他,想向他请教成圣之道。于是周莹就从千里之外的家乡永康来见王阳明,诚心请教。

王阳明告诉他:“你已经得到成圣的法门了。”

周莹就蒙圈了,心说我受苦受累、一路颠簸、捱饥受饿从千里之外来到这里,就得到这么一句话?实在是不甘心!他就反复地请教王阳明。

王阳明问:“你来到这里有多远呀?”

周莹答:“有千里之遥。”

王阳明问:“真远呐!是坐船吗?”

周莹答:“先是坐船,后来又改走陆路。”

王阳明问:“真是辛苦啊!现在正是六月,路上热不热呀?”

周莹答:“路上酷暑难耐。”

王阳明问:“真是艰难啊!是带着盘缠和粮食,跟着仆人来的吗?”

周莹答:“中途仆人病倒了,盘缠粮食不够,又找人借钱借粮,继续赶路,才终于到了这里。”

王阳明问:“既然这么远这么辛苦,也没有人强迫你来,为什么还要不远千里到我这里来呢?”

周莹答:“为了向先生请教成圣之道,再苦再难也是乐意的呀。”

王阳明说:“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你已经得到成圣成贤的法门的原因呀。你立志要来我这里求学,于是你就不远千里跑来见我,不认得路就向别人打听,有什么困难就想办法克服,一步步坚持走下去,最后就到了我这里。你现在立志于圣贤之学,只要立志真切,难道不能这样一步一步到达吗?”

周莹欣然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