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生活记录(一)
五一假期第一天。独自在北京。早上6点20分,被吵醒,窗外人声嘈杂,热闹非凡。刺耳的大喇叭广播源源不断地刺激着我的神经,让我从睡梦中醒来,下楼去做核酸。我很荣幸,楼下就是一个核酸采集点,直接对着我的窗户,这样的待遇,并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新的一天又从做核酸开始,这真是一段奇妙的人生。
我并不急着下楼做核酸,就在楼下,何必着急呢?做不做核算是他的自由,但什么时候去做是我的自由。清晨时光很宝贵,还是花费在重要的事情上。
6:40~8:20阅读《世界观》第18章“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所面临问题的总结”、第19章“新科学发展过程的哲学性/概念性关联”和第20章“新科学和牛顿世界观概述”。
人类社会发展到17世纪,随着科学的变革,维持了二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开始瓦解,以牛顿为代表的新科学开始主导世界,世界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17世纪对于西方来说,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全人类都应该讴歌它,因为它让整个人类社会向世界的真相又迈进了一大步。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来说,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并进行自转,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常识。但是在17世纪之前的二千多年间,人们都坚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的、并且太阳围绕地球旋转,这在当时是常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所谓的常识?我们的常识可靠吗?人们在辩论的时候,到最后往往会抛出一个不容置疑的观点,并且说这是常识。所谓常识,在人们的观念中,似乎代表着真理。但我猛然发现,所谓的常识,并一定可靠,并不一定就是真理,它其实依托于我的世界观。如果我生活在几百年前,拥有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那么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并且太阳围绕地球旋转就是一个常识,就是一个真理;而我目前生活在现代,拥有牛顿的世界观,那么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并进行自转就是一个常识,就是一个真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常识,哪个时代的常识才更能代表真理呢?再过几百年,我们的后人,还会认为我们现在的常识是常识吗?我们现在所坚信的东西真的那么真实可靠吗?细思极恐啊。
8:30下楼做核酸,做完后发了一个蓝色出入证,以区别于前天的红色出入证。出小区转了一圈,发现“锦芳小吃”被封闭了!周末常去这里吃早餐,还好这一周没去。看来早餐得自己做了。在路边小店买了两个烧饼、一块豆腐,回家,自己做早饭。吃完早饭,去滨河森林公园散步一小时。出来的居民不少,有的家庭还带了帐篷在河边扎营。疫情也阻挡不了生活的热情。
随着年岁渐长,越是体会到人生的无目的和无意义。乍听起来似乎很消极,其实不然,恰恰是降低期望,才会让心灵和精神安定下来,这里面有一种奇妙的关系。
人似乎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一个非凡的意义而活。其实不然,这只是人类文化塑造的一种错觉,人生无关乎目的和意义。
二千多年前,古人观察宇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目的、有本质的存在,冥冥之中都有神的旨意,似乎这样才能解释人类、以及人类所居住的星球那么与众不同、那么非凡崇高。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宇宙万物并不是按照神的旨意在运转,太阳不是有目的的存在,地球不是有目的的存在,人类也不是有目的的存在,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偶然,都只不过是浩瀚无边的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上帝死了,人类自由了,像其它动物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目的的、无本质的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只需要过好自己这一生一世!
人生的目的论和意义论,实际上给人类带上了枷锁。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莫须有的目的,终其一生都在探求一个所谓的意义。当他闭上眼的那一刻,回首他的一生,他找到自己人生的目的了吗?恐怕没有。他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了吗?恐怕也没有。过去几万年,人类中的任何一员,如果解决了这个终极命题,他的亿亿万万的子孙后代也就不用这么迷茫和困惑了,整天在高喊:我人生的意义何在?
人生的本质是无目的的、无意义的、无趣的、无聊的,就像宇宙中天体的自然运转一样,就像滴答滴答行走的表盘一样,自然、规律、单调、乏味。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看到了生命的本质,就不再奢望那些光怪陆离的繁华假象,就不再无病呻吟于过去的成功和失败,就不再患得患失于明天的抉择和远行,因为这一切都逃脱不了它无目的的、无意义的、无趣的、无聊的本质,我们还需要怕什么呢?努力活在当下,取悦自己,享受生活,就算是完美的人生了,我们还奢求什么呢!
最后推荐一个小游戏《整蛊邻居》,虽然年代有点久远,是我从沉睡许久的移动硬盘上翻出来的,但贵在趣味性,画面也能接受,假期无聊的朋友可以试一试(网络上应该能下载到,实在下不到也可以找我要哈),相信你不会失望的。我已经好多年不玩游戏了,特别是大型网络游戏,更是碰都不敢碰,简直是时间黑洞。我收藏的都是一些趣味性的单机小游戏,偶尔拿出来玩一把还是很欢乐的。祝大家五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