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轻装启动”中,我分享了几个微习惯,其中使用了“时间锚点”这个概念。

那么,到底什么是“时间锚点”?今天我就说明一下。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提醒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本能提示、情境提示、锚点提示。

1、本能提示

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一台智能机器,进化塑造了身体一些基础本能,比如肚子饿了就要去吃饭,困倦了就要去睡觉,内急了就要去上卫生间。这些基础的本能模式就像我们身体中的闹钟,一旦触发就会强迫你去做某件事,这是一种强有力的行为关联。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本能用于一些微习惯的培养。比如我的习惯一“工作日下午做广播体操的习惯”设计的时间锚点是“下午去卫生间(最后一个动作:洗手并使用纸巾擦干)后开始”,正是间接利用了“内急了就要去卫生间”这个身体本能。

我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呢?因为我找不到其它更合适的提示方式了。

我曾经尝试使用便利贴、手机日历提醒等手段,但效果并不好。主要的原因是我往往会忽略这些提示,特别是当我正全身心投入一项工作时,我并不想强行中断它。

但是,如果我的身体强烈需要,我也无可奈何,只好屈服。每天下午3、4点之间(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时间点),可能是出于内急,也可能是经过了一个工作周期需要放松走动一下,我的身体通常会要求去一趟卫生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

终于,我找到了顺便锻炼一下的时间锚点:既然下午都需要去一趟卫生间,之后顺便去楼梯间做一套广播体操就是很合理的行为设计了。

除了身体的基础本能提示,我们还可以靠记忆来安排日程。但这种方式并不靠谱。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以为自己牢牢记住了一件事情,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忘到九霄云外。当有人打电话询问我们为什么还没有出现时,才恍然大悟,并对自己的记忆力感到担忧。但这并不是你的责任,因为靠记忆确保赴一场重要的约会本来就不是一种靠谱的方式,而且会占用我们的认知资源,所以不需要自责记忆力的衰退,同时也不要采用这种提示方式。

整体而言,本能提示的适用场景并不宽广,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其它的提示方式。

2、情境提示

所谓情境提示,是利用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来提醒我们行动。比如便利贴、日历提醒,App通知、电话铃声、提醒你参加会议的同事、提醒你锻炼的家人等等。

这种提示方式,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广泛采用,各种外部提醒五花八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心得。

我自己也同样在使用,具体详情就不在这里多说了。记得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谈谈时间管理方法”,里面有提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瞄一眼。

但是,情境提示并不是万能的,这类提示最适合单次行为(比如预约去医院),但用于培养习惯的话,这个方法并不是最佳选择。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体验,情境提示的确不适合周期性的习惯行为。我前面提到过,培养“工作日下午做广播体操的习惯”时就曾经尝试过日历提醒,但效果并不理想,只好作罢。在培养其它习惯时,我也曾尝试过固定时间点的提醒方式,但基本上都宣告失败。

所以,针对单次行为,情境提示很有效,但对于习惯性行为,情境提示并不是最佳选择。

那么,针对习惯性行为,最佳选择是什么呢?接下往下看。

3、锚点提示

所谓锚点提示,就是将我们已经在做的行为当做提示,通过既有日程来提示后续行动。

锚点必须是生活中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对于某些习惯来说,关键是要把它插入生活中的合适位置。习惯在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决定了行动与否、成败与否。所以,找到合适的锚点就至关重要。

我已经有很多固定的日程,比如,早起一定会洗漱、工作日下午一定会去一次卫生间、下班进门一定会换鞋、外出锻炼后一定会冲澡、睡觉之前一定会刷牙等等,每一个都可以作为培养新习惯的行动提示。

这些行动已经非常自然地融入了生活,我根本无须多想就能顺畅地做到。所以,把它们作为下一步要培养的微行为的锚点,真是再合适不过。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会为经常发生的行为序列进行编码,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一旦前面的行为发生,就会激活这种行为模式,进入自动化执行。

一百多年前,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做了一个关于狗、铃声和美食的实验,从而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我想锚点提示之所以有效的的心理学原理大概来源于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巴甫洛夫的狗,我们的大脑都遵循着相同的机制。

锚点提示是一种很特别的提示,它对微习惯的培养非常有效。生活中可以把锚点提示和情境提示结合起来,分别用于不同的场景,锚点提示用于习惯行为,情境提示用于单次行为,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