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札记4
学而篇 第五章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谨慎专一于政事,取信于民,节制财用,体恤官吏,适度使用民力,不耽误农时。“
心得
这一章,孔子针对执政者提出了几条基本的执政原则:
第一,谨慎专一于政事。
对待国家的政事,执政者要心存敬畏,慎重对待,认真谋划。国家的大政方针,影响的范围,无论是从地域上,还是人口数量上,都是巨大而深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社会的不安,甚至使国家陷入动荡。
执政者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多方论证,思虑周全,然后才颁布执行;政策颁布后,也需要认真对待,监督执行,收集反馈,及时调整优化,真正落实到实处,造福于民众。
第二,取信于民。
是否能够取信于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者对待政事的态度。所以原文是连在一起读的:敬事而信——谨慎专一于政事,从而取信于民。
执政者能够慎重、认真地处理国家事务,真正造福于民众,自然会取得民众的信任,赢得民众的敬仰和爱戴,上下同心。
执政者视国家事务为儿戏,对民众的实际利益漠不关心,对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不作为,或者无能为力,同时还想方设法愚弄欺骗民众,就会失去民众的信任,上下离心。
第三,节制财用。
在财政的支出上,执政者要合理规划、量入为出,不可穷奢极欲,穷尽民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有了飞速提高,社会的财富有了惊人增长,但总体而言,社会的发展模式还是在兴衰交替中进行。
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动荡,民生凋敝,满目苍夷,社会的生产力跌入谷底。然后经过几代人的安邦定国,励精图治,社会民众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力和财富总值稳步上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稳步增长,最终达到一个鼎盛时期。
往往是在国家的鼎盛时期,执政者开始膨胀,觉得国家有花不完的钱财,用不尽的民力,足以建立不世之功业,纵横捭阖,无敌于天下。迅速地把几代人积累起来的财富挥霍一空,社会由盛而衰,由顶点跌落,开始新一轮的社会凋敝。
执政者如果在繁华鼎盛时期也能做到合理规划、节制财用,不挥霍浪费,为未来做必要的储备,社会的发展虽然也会有高低起伏,但相对会比较平稳,社会少一些破坏,民众少一些苦难。
第四,体恤官吏。
能否体恤官吏,很大程度也取决于执政者能否节制财用。所以原文也是连在一起读的:节用而爱人——节制财用,从而体恤官吏。
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指一切民众。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即官吏阶层。这里采取后一种含义。
各级官吏是庙堂跟民众的连接纽带,政令和法规通过各级官吏层层下达给民众,民情和税收也通过各级官吏层层上达给中枢。社会的正常运转,实在离不开各级官吏的尽忠职守。
如果上位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必然会逼迫官吏盘剥百姓,层层加码,各级官吏也会相互倾轧,明争暗斗;底层民众因为官府的盘剥无度,最终也会奋起反抗,直接的反抗对象就是各级官吏。上面逼迫,下面反抗,官吏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第五,适度使用民力,不耽误农时。
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如秦朝,历经六代奋发图强,传至嬴政一统天下,但仅仅十五年而亡天下。秦始皇连年征用民力修长城、造陵寝、盖阿房宫,致使田园荒芜,民众难以为生,除了造反,别无它途。
汉朝建立之初,轻徭薄赋,于民修养,社会迅速安定,由乱而治,开始文景之治。“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之后到汉武帝,国力达到鼎盛,开始穷兵黩武,滥用民力, 通西域,制匈奴,“师旅之费不可胜记”,以致“民力屈,财用竭”,“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以至于汉帝国已到崩溃边缘。
不过汉武帝毕竟是一代雄主,临到最后下了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承认了自己的失误,改弦更张,于民休息,最终使汉帝国免遭倾覆,这才有了后来的昭宣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