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后生子弟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敬爱师长,言行谨慎,诚实守信,与人为善,亲近贤德的人。做好这些事情之后,还有闲暇时间,就去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心得

这一章,孔子针对普通的后生子弟提出了几条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

第一,孝敬父母,敬爱师长。

这里讲做人的基本原则。

在儒家文化中,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何以爱他人?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亲,何以亲他人?自己的师长都不敬,何以敬他人?

从伦理上来说,这些天经地义。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伦理观念也是被世人所普遍接受的。

只是秦汉之后,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阶级所扭曲和利用,天地君亲师,等级森严,天理纲常,不容僭越,甚至发展出愚忠愚孝的愚民思想。

忠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内核之一,应该被优秀的中华儿女所继承和发扬。

先秦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从来没有教导过人们要愚忠愚孝。

在《论语》中,孔子针对很多人阐述过什么是孝,出发点各有不同,形式多样,说明在孔子看来孝有一个不变的精神内核,但表现形式可以因人而异、灵活变通,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

孟子对于忠君思想,论述地更为彻底:“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儒家的民本思想,更是熠熠生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所反对的不应该是儒家思想中真正有核心价值的忠孝文化,而是统治阶级所宣扬的愚忠愚孝的愚民文化。

作为现代公民,我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思辨之意识和独立之精神,学习儒家文化要结合当代人文之特点,加以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切不可生搬硬套、人云亦云。

第二,言行谨慎,诚实守信。

这里讲做事的基本原则。

年轻人刚出来做事,要少说话,多听,多观察,多请教,弄明白了再去做。

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轻易答应;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尽力做到。

第三,与人为善,亲近贤德。

这里讲交往的基本原则。

儒家基本的人性观是“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只不过人心被世俗的欲望所遮蔽,才表现出某种恶。克去私欲,让此心光明,人人可为圣贤。

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可以尝试从儒家的基本人性观出发,与人为善,多发现他人的优点,一起切磋成长,看看是否同道中人。

如果最终发现实在是走不到一起,也不必勉强,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海阔天空,各走各的路最好。

对于有贤德的人,要特别亲近,虚心请益。一个人一辈子靠自己摸索成长,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付出很多代价,有时候还是找不到对的方向。如果遇到贤德高人,愿意指导我们一下,为我们指明一下前进的路,那真是我们人生的幸事了。

人往往在年轻的时候年少轻狂、桀骜不驯,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错时了很多机会;到了中年以后,有所感悟,但人生已经定型,也不愿意再冒险,得过且过,蹉跎岁月,岂不可惜。

第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讲学习的基本原则。

一个人应该首先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跟他人打交道的原则和方法,然后再有闲暇时间的话,才去学习专门的文化知识技能。

孔子优先看重德行修养,其次才看重知识技能。

现代社会优先看重知识技能,其次才是德行修养。

虽然大家口头上还是喊品德修养很重要,实际教育上却是南辕北辙。

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大政方针只有一个: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统统不计较。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社会,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

在社会环境里重新学习做人、做事和社会交往的原则和方法,但因为性格已经形成,不容易改变,花费更多的精力弥补这些短板。

专业知识和技能很不错,却成为一名自私的精英,只看重个人利益,不关注更高层面的社会利益。更有可能被欲望和诱惑俘虏,道德沦丧,身败名裂。

没有道德精神上的支撑,到了一定人生阶段,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人生意义为何?一旦没有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开始意志消沉,得过且过,形同木偶人罢了。

所以说,儒家文化对人生的设计架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的——道德修养是核心,文化知识是辅助;道德修养是根基,文化知识是枝叶。只有我们的根基扎的稳了,才能枝繁叶茂,狂风暴雨而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