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札记6 | 学而篇 第八章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做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投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
心得
在儒家文化里,君子和小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对于君子这样一个理想人格,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去明确定义,表达太笼统,对个体的启示和帮助意义不大。
孔子的大道高远,但他对大道的阐述却很接地气,往往针对具体的人,或者具体的事,有针对性地发表议论,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
通过不断地归纳君子在某一方面是什么样子、怎么做的,小人在某一方面是什么样子、怎么做的,为君子和小人拼图式描摹出了一幅人格画像。
在孔子的语境里,君子通常有两层含义。第一,用君子的人格要求那些负有治国安民之责的在位者;第二,用君子的人格勉励那些怀有进德修业之志的有德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君子更多是指那些在位者而言,包括诸侯、卿大夫、士等阶层。以君子人格要求他们,正是因为在位者普遍失位的现象很严重。
相对而言,小人在当时是指普通老百姓。对于普通民众,孔子并没有多少道德修养上的期许,因为在他看来,底层民众就是跟风的,是被领导的,是被教化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只要上层执政者作出了好的表率,按照君子的风范行事,底层民众自然会欣欣然向善向好。
在孔子那里,小人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流传到后来,小人成了贬义词,指代那些道德败坏阴险狡诈的人。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要明白这一点,不要用我们现在理解的小人概念往里面套,那样就曲解了孔子的本意。
有了这个认识的基础,我们再来看本章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这里所说的君子,正是针对在位者而言的。
(1)君子不重则不威
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如果没有定位君子是在位的官员,就很难理解这句话。为什么君子一定要有威严?作为一个不在其位的有德者,有必要把自己和大家搞得那么庄重吗?快乐轻松点不香吗?
但对于一名执政的官员来说,适度的威严却是合理且必要的。治理一方水土,领导一方民众,没有威严是不能服众的。而威严正是源自平日的言行举止,一个言语轻浮、举止轻佻的官员是很难让民众信服的。
(2)学则不固
多方学习就不会固陋。
作为一名执政官员,是很容易自以为是、固步自封的。
即使是很小地方的官员,相对普通民众,也拥有很大的权利。在他的权力范围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别人簇拥着、恭维着,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很了不起,却原本只是一只井底之蛙。
只有保持谦虚,多方学习,他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他的眼界才会更高远,他的心胸才会更宽阔,他从政的道路也才会越走越宽广。
(3)主忠信
以忠信为做人做事的原则。
忠信是儒家对人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
孔子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普通的百姓可以不学习专门的文化知识,但忠信却是不可缺少的。
普通民众尚且如此,那些领导管理民众的官员更是应该做到忠信了。忠以敬上,信以服下,政事才能上下通畅,社会才能清明和谐。
(4)无友不如己者
不与志趣不相投的人交往。
有一种解释是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感觉莫名其妙啊。
假如这样解释,第一个问题是我要怎么判断别人不如自己呢?正所谓人各有长,这个方面他不如我,但另一个方面我不如他,判断高下的标准实在不好确定。
第二个问题是即使有了判断高下的标准,我不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那我跟谁做朋友呢?跟比我强的人做朋友?万一他也熟悉孔子的这句教导,那他愿不愿意跟我做朋友呢?这就尴尬了。
所以,把“如”理解为“相似,志趣相投”,似乎更为合理。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与志趣不相投的人交朋友。
作为普通民众,这句话当然有价值,每个人都希望跟那些自己谈得来的人交朋友,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但作为执政官员,这句话就是另外一层含义了,并非是否能够交心谈得来那么简单了。官员的社会交往不像普通人那么单纯,往往带有利益驱使的功利目的,交友不慎很可能被拉拢腐蚀,最终身败名裂。
所以,以忠信为做人做事的原则,也要在交友中坚守,只跟那些有同样原则的人交心做朋友,就会免于被小人拉拢腐蚀的危险。
(5)过则勿惮改
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
对于普通民众,犯了错误勇于改正,当然是好事,是值得提倡的,但所影响的范围有限,只限于他本人或者身边的几个人。
对于执政一方的官员来说,那就不一样了。一个官员,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影响的范围可能是非常大的,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极其严重的。
所以,这句话主要还是针对在位的官员来说的,一个普通人知错能改就已经很难,何况一个官员呢,更难,如果他能做到,的确可以称得上君子了。
但自古以来,靠道德的自律,有了过错勇于去改正的官员,能有几人呢?凤毛麟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