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札记8 | 学而篇 第十五章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不阿谀谄媚,富贵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呢?”孔子说:“这样还可以。但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 像对待骨角、玉石一样,要不断地切磋它、琢磨它,做到精益求精’,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呢?”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了你一件事,你就能领悟出另一件事。”
心得
子贡是孔子最重要的弟子之一,《论语》中涉及子贡的对话都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好好欣赏。
通读《论语》下来,会发现子贡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跟子路一样,属于那种给人印象深刻,让人容易记住的一类人。
简单总结一下子贡的性格特征,方便对本章的理解:
第一,子贡位列孔门四科十哲的言语科,是言语表达的高材生,口才很好,非常善于沟通交流。
第二,子贡很会做生意,是成功的商人。他是孔门弟子里最富有的人。早年家贫,通过经商致富,同时有过贫穷和富裕的生活经历。
第三,子贡很聪明,甚至有些聪明外露,极其自信。因为这一点,孔子没少夸他,也没少敲打他。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再看本章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子贡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贫穷不阿谀谄媚,富贵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呢?”
因为,这正是子贡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道德修养的真实写照啊。
子贡早年家贫,有过贫穷困顿的生活经历。正所谓人穷志短,一般人在贫穷的时候,容易对别人巴结逢迎,低声下气。子贡没有在困顿时刻卑躬屈膝,看人脸色,而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经商致富之路。
子贡后来经商成功,发家致富,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正所谓财大气粗,一般人在富裕的时候,容易对别人傲慢无礼,颐指气使。子贡在有钱了之后,没有被物欲迷昏头脑,不骄傲自满,反而投入孔子门下,学习礼仪,加强道德修养。
难道这样的人生不精彩吗?
难道这样的追求不值得夸赞吗?
难道这样的道德修养不值得鼓励吗?
我觉得值!
估计子贡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就来到老师跟前说了上面这段话。看似是问句,潜台词却很明显:老师,你看我做的怎么样,是不是很棒,是不是很棒!你别老夸颜回,你也夸夸我!
像那些聪明异常、自信爆棚的学生一样,子贡觉得自己做的很赞,老师你夸夸我!这种表现,很真实,也很可爱。
孔老师可没那么容易被带节奏。赐啊,你这点心思我难道看不出来吗,想让我夸夸你是吧,可以,不过,但是呢。。。
老师跟学生谈话,学生最害怕,老师最喜欢的一个词叫“但是”,古今套路一个样。
孔老师先是肯定了一下子贡:“嗯,这样还可以呀。”紧接着就是一个但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
精彩来了!子贡同学的聪明、自信和好口才,在接下来的对话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普通学生在老师“但是“之后,通常就蔫了,本来想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没想着被老师套路了。
子贡当然不是普通的学生。看到老师只是小小肯定了一下自己,并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他并没有任何emo~,立马跟进,背出两句很拽的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对待骨角、玉石一样,要不断地切磋它、琢磨它,做到精益求精。老师,您是不是希望我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
我天,哪个老师会不喜欢这样的学生呢?
聪明、自信,还特别会说话。既不让自己丢面子,还让老师脸上特别有光。孔子本身就特别喜欢《诗经》,而子贡引用的两句诗又特别点题。
孔老师一下子就开心了,“赐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了你一件事,你就能领悟出另一件事。” 这一次是真夸了子贡。
难怪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居其一。子贡者,真乃天下之英才也。孔子教这样的学生,自然是人生一大快事。
欣赏完精彩的师徒对话,最后再看一下世人处贫富的三重境界。
第一层境界,贫而谄,富而骄。这一层是小人的境界。同样,小人的意思并没有贬义,只是普通人而已。在这个世上,人穷志短和财大气粗才是生活的常态。
第二层境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一层是狷介之士的境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在孔子看来,行为合乎中庸的人非常少见,如果实在找不到,退而求其次,跟狂妄自负和洁身自好的人交往也可以,不至于没有底线。所谓狷者,性情耿介,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但是,这一层境界的人,内心对待贫富还存在二元对立,无法做到圆融通达,只能采取守势。
第三层境界,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一层是君子的境界。这一层境界的人,已经看破了贫富,认识到贫富只是一种外在的因素,个人生活是否幸福、快乐,并不取决于这些外在因素,关键在于精神上是否富足。达到这个层次的人,通常不会让贫富问题左右他们的喜怒哀乐,而是以发自内心的谦逊和喜悦作为生命的主旋律。
有志于道德修行的人,能够达到第二层境界,已经是很可贵了。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已经处于第三层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世俗,宠辱不惊。也难怪子贡由衷地佩服颜回,这是境界上的差别,子贡是不得不心服口服的。
孔子为什么要定这么高的标准?因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这是一种普遍规律,大道才能致远。
这就像珠穆朗玛峰,它就立在那里,一般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上去。即使有志于攀登珠峰的人,中间也有退下来的,也有停在半山腰止步不前的。但总有那么一批人,孜孜不倦地努力,锲而不舍地攀登,于是也就有了成功登顶的人。
大道之巅也并非高不可攀。如果你真是天下之英才,也不妨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