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心得

《论语》中表达相同或相近含义的话有好几处: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 第十四章】

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不愁没人知道自己,应该追求能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 第二十四章】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门面给别人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篇 第三十章】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需要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工篇 第十九章】

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整体理解一下,大概意思是: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跟别人怎么看我没有关系;别人知道不知道我,了解不了解我,不用刻意强求,关键是锻炼自己的本领,提高自己的能力;当我们的学识、修养和能力足够强时,自然可以获得别人的青睐,得到别人的赏识,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有一番自己的作为。

人要自立自强,这个道理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在孔子那个时代,人们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为什么孔子会反复说这些话呢?

如果人们懂得这个道理,而且已经身体力行,孔子是不会说的。他既然说了,一定是针砭时弊,认为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不好的风气。

这种不好的风气是什么呢?值得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反复提及。

我的理解是:在孔子生活那个年代,学习这件事,已经开始世俗化了。

所谓学习的世俗化,是指有更多的底层民众有了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人们的学习带有明显的世俗目的,比如为了好名声,为了进入仕途等。

比如来孔子这里学习的人们,大多也是奔着世俗的目标来的,有了知识,有了技能,有了好名声,然后能进入仕途。

像颜回那样,单纯为了学习的快乐,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的学生,已经比较少见了。所以,孔子才格外欣赏颜回。

学习的世俗化,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孔子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社会风向的转变,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了私学,广收门徒,为社会培养人才。

但是,孔子看问题喜欢“叩其两端”,正面看一下,再反面看一下。

顺应时代潮流,带领着弟子们勇敢向前冲的孔子,也敏锐地觉察到学习的世俗化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学习的功利化逐渐严重,人们开始变得伪饰浮夸了。

孔子是一位非常世俗化的圣人,既世故,又单纯。

孔子积极投身世俗。他“十有五而志于学”,孜孜不倦地学习各种典章和技艺,提高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三十而立”,开创私学,广受门徒,名声远播,在鲁国出仕,位列国相。这只有精于世故的人才能做到。

孔子又超脱于世俗。他在鲁国位极人臣,但就是因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鲁国得不到实现,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母国,周游天下十四年,历经千难万险,几乎转于沟壑,寻找自己的政治理想,虽死而无悔。这只有至纯至一的人才能做到。

理解了孔子身上的这种矛盾同一性,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既支持学习的世俗化,又反对学习的功利化了。

孔子支持学习的世俗化,是因为这个进程正改变着无数人的命运。

在春秋之前,夏商周时期, 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所实行的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命,官职也是世代相传,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上层贵族世世代代都是贵族,而下层的民众无任何向上阶级跃迁的机会。

在那个时期,学习是少数人的专利,底层民众根本没有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人们的人生道路从出生时已经决定,跟学习不学习没有太大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上层贵族还能乐此不疲地学习,那绝对就是真爱了,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确实是为了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

从春秋时期开始,以分封制为基础的政治格局开始动摇,以世袭为基础的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瓦解,新兴的士族阶级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已经开启。

像孔子一样身份低微的士族,甚至是平民阶层,有了向上跃迁的机会。他们通过学习,具备了做事的能力,掌握了做官的技巧,有了出仕的机会,自然是人人争先、跃跃欲试。

学习的世俗化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为社会的组织运行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人才。

孔子反对学习的功利化,是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正在败坏社会的风气。

学习的功利化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不再安分守己,为了博取名声,走上仕途,虚伪矫饰,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把学习当成一种门面,失去了学习原本的真意和快乐。

所以,孔子才反复地叮咛:不要老想着别人怎么知道我、了解我、重用我,要回归根本,要回归学习的本源,要体会学习的快乐,要不断地成长,从而塑造一个完备的自我,其它的事情自然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