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札记9(续) | 学而篇 第十六章
在上篇札记中《论语》札记9,只论及了上半句:“不患人之不己知”,并没有提及下半句:“患不知人也”。
实际上,这两句是相辅相成、互成体系的,缺少了哪一方,都不能自洽圆满。
孔子在上半句教导我们: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跟别人怎么看我没有关系;别人知道不知道我,了解不了解我,不用刻意强求,关键是锻炼自己的本领,提高自己的能力;当我们的学识、修养和能力足够强时,自然可以获得别人的青睐,得到别人的赏识,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有一番自己的作为。
如果我们做到了: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增加自己的见识,锻炼自己的本领,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成长为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然后呢?我们这个人才用在何处呢?
作为一个满腹经纶,却没有资历和背景的青年才俊,如何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呢?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一番作为呢?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历史上怀才不遇的青年才俊比比皆是,往往感叹命运不公,不能让自己有一番作为。
所以孔子才紧接着说:作为一个执政者,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要担心自己发现不了人才,要担心自己使用不好人才,而导致自己的事业受阻或失败。
在历史上的大争之世,像战国这样的时代,对人才的发现和使用尤为重要。
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执政者来说,能否发现人才,是否用好人才,直接关系着本国的兴衰成败。
我们看一下商鞅的故事。
商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一开始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府中任中庶子。
后来公叔痤向魏惠王举荐商鞅,说商鞅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以替代自己担任魏国的国相,治理好国家。
但魏惠王根本没瞧上商鞅,不肯用他。
于是公叔痤又向魏惠王进言,说如果不能用商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能让他投奔别国,否则将来一定会成为魏国的大患。
魏惠王觉得一个小小的中庶子,何足道也,不足为虑。根本不把商鞅当回事,压根不理他。
商鞅见自己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借着秦国求贤令之机,前往秦国。几经周折,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被委以国政,开启了他在秦国全面的改革之路,从而奠定了秦国东向争霸的百年根基。
魏国作为秦国东出的第一道绊脚石,首临其难。
商鞅是天下奇才,魏惠王却弃之如敝履,秦孝公能言听计从、裂土而封之,终成秦国霸业。
我们再看一下赵括的故事。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学习兵法,谈论战争头头是道。有时候,赵奢跟他谈论战阵布防之道,都辩论不过他。
但是赵奢对儿子的评价并不高,赵括的母亲就很奇怪,问其中的原因,赵奢就说:“ 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
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因为不满意老将廉颇的表现,准备让赵括替代廉颇担任主将。
赵相蔺相如坚决反对,说赵括徒有虚名,不知变通,不宜担任主将。
赵孝成王不听,还是要任命赵括为主将。
赵括的母亲也给赵孝成王上书,坚决反对让赵括担任主将,并详细比较了赵括跟他父亲赵奢之间的区别,认为赵括不堪大用。
赵孝成王还是没有采纳。最终让赵括替代了廉颇,成为了赵军的主将。
长平之战的结局相信大家都知道了,赵军全军覆没,共被歼灭45万人。
实事求是地说,赵军的失败固然有赵括很大一部分因素,但也跟对手实在太过强大有关。
秦军集全国之力,再加上百战百胜的名将白起,即使老将廉颇不被替换掉,即使赵括的父亲赵奢健在,也不一定能扭转局势,但结局不会这么惨烈,两国之间的战略相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经此一役,赵国战力几乎损失殆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跟秦国对抗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势已不可逆转。
赵括本不堪大用,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坚决反对,但赵孝成王却坚决任用,终致赵国一战而衰。
知人可谓不难乎?知人可谓不慎乎?
所以孔子说:患不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