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在它的位置上,其它星辰环绕着它有序运行。”

心得

这一章是孔子对在位者的君子提出的修身治国的执政理念:为政以德。

什么叫为政以德?不太容易理解。换一种后世儒家的表述方式:“君子,内圣外王。”作为在位者的君子,对内修身养德以成圣贤,对外建功立业以安百姓。

“内圣外王”是儒家关于君子人格与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内圣”主要指的是“圣贤人格”,“外王”主要指的是“王者之政”。

“内圣外王”这个命题最早并不属于儒家,而是由道家提出,后世经过演变才逐渐变成了儒家的核心命题。

孔子在当时虽然还没有提出“内圣外王”这个概念,但其核心思想在本章中已经表述。“为政以德”就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就是“为政以德”。

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践行君子人格,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做一个有事功的人。

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拓展实践,外化行动,安邦治国,从而达到外王的目的。

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体用贯通的。内圣是体,外王是用;内圣是知,外王是行;内圣是修己;外王是安人。

内圣和外王的统一,是学问和事功的统一,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统一,因而被视为完美人格的体现。

儒家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就是“内圣外王”的价值体现。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大儒,他们不仅自身修养境界高,而且在事功上有建树,成为“内圣外王”的儒家典范。

不管是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还是后世儒家推崇的“内圣外王”,都是儒家对在位者提出的一个君子人格和王道政治的理想。

然而,仅仅依靠儒家的德政,可以治理好国家和社会吗?

从孔子到现在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来看,显然是不能。

历代执政者虽然大部分推崇儒家,但并不会完全推行儒家的思想和学说,而是杂糅其它学派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最常见的有法家、道家、释家,比例各有不同,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执政者的喜好而定。

像我们常听到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之说,正是体现了执政者灵活实用的执政理念。在执政者看来,儒家提出的政治思想和理念并不能包打天下,跟其它的思想学说一样,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需要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为什么儒家的德政理念不能通行于天下?

儒家的思想学说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人性向善。

人人是真诚而向善的,人人具备反躬自省的能力。具备了这个人性的普遍基础,德政才有可能施行于天下。

我们先不要考虑整个社会的人,就考虑我们身边的人,是不是人人都是真诚而向善的?是不是人人都具备反躬自省的能力?

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并非单一的思想理论所能完全囊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真实的世界是复杂而多元的。

为什么会有诸子百家争鸣?同一个世界,不同的解构。站的角度不同,切入的维度不同,建构的世界也不同。

他们的学说是对的吗?不完全是。他们的学说是错的吗?也不完全是。

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理论一样,遵循适用性原则。站在理论适用范围之内,就是对的;跳出理论适用范围之外,就是错的。

哪里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呢?

牛顿的经典力学在低速世界中优雅完美,然而放在高速世界中却是不适用的,需要让位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在宏观世界中是完美而自洽的,然而放在微观世界中却是不适用的,需要让位于量子力学。

即便这样,影响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伟大吗?影响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吗?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自然有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受制于理论本身的内在维度,以及思想家所处的时代。我们不能无视这一点。

即便这样,影响孔子的伟大吗?影响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吗?

站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孔子?

因为他的现实乐观主义。知道现实的不完美,仍然孜孜不倦地努力,追寻人性中的善。

这个社会,虽然不是人人都真诚而向善的,但总有那么一批人是真诚而向善的,虽然不是人人都具备反躬自省的能力,但总有那么一批人具备反躬自省的能力。

这样一批人,就是儒学适用的范围,就是儒学践行的土壤,就是儒学继承和发展的生命力。

愿我们成为那样的现实乐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