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礼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心得

“无违”,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似乎是不违背、顺从之意。然而,当孔子向樊迟进一步解释时,我们得以领会其真正含义。 “无违” 并非是盲目的顺从,而是在父母生前和死后,都以礼来侍奉、安葬和祭祀。

首先,“生,事之以礼”。

强调了在父母健在时,子女应以符合礼仪规范的方式来与他们相处。

礼,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内心敬重的外在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关心父母的生活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以温和、恭敬的态度与他们相处。

例如,在与父母交流时,使用恰当的语言,避免顶撞和冒犯;在为父母做事时,尽心尽力,不敷衍搪塞。

同时,礼也要求子女在行为上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不给父母带来耻辱和困扰,不让他们担心受怕。

其次,“死,葬之以礼” 。

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在古代社会,丧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是对死者的送别,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教育和约束。

以礼安葬父母,意味着要按照社会的规范和传统,为父母举行庄重的葬礼,包括选择合适的墓地、举行适当的仪式等。

在现代社会,虽然丧葬形式有所变化,但尊重逝者、表达哀思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子女应该在父母去世后,妥善安排后事,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怀念之情。

最后,“祭之以礼” 。

强调了对祖先的祭祀活动。

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它承载着对祖先的敬仰和追思。以礼祭祀父母和祖先,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通过祭祀活动,子女可以回顾家族的历史,传承家族的美德,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同时,祭祀也提醒子女要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断努力,为家族争光。

总的来说,孔子所说的 “无违” 之孝,是一种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和死后,都以敬重、关爱和符合礼仪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这种孝道观念不仅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在当今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父母的孝心和尊重不应改变。

我们可以根据时代的特点,赋予 “礼” 新的内涵,以更加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情。

例如,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可以为父母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在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可以多陪伴父母,与他们交流沟通,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关爱和温暖。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的祭祀方式,缅怀先人,传承家族文化等,来表达对父母和祖先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