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连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尊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心得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乃至今日,很多人简单地将孝等同于物质上的供养。的确,赡养父母是孝的基本要求,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父母含辛茹苦地将子女养育成人,当他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有责任为他们提供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然而,孔子犀利地指出,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供养层面,那与饲养犬马又有何区别呢?犬马同样需要人们给予食物、住所等物质上的照料,但它们与人类父母有着本质的不同。

真正的孝,核心在于一个 “敬” 字。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敬畏与关爱。这种敬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比如,与父母交谈时,要和颜悦色,耐心倾听他们的话语,不随意打断或敷衍;在为父母做事时,要全心全意,不是出于勉强或应付。当父母的观点与自己相悖时,不是急于反驳,而是以尊重的态度去探讨、沟通;在安排家庭事务或做出重大决策时,充分考虑父母的意见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从更深层次来看,敬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刻铭记与感恩回报。父母给予子女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成长过程中的关爱、教育、引导与支持。他们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与期望,子女的敬是对这份无私奉献的敬重。这种敬能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认可、被珍惜。

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很多子女在物质供养上或许能够做到尽心尽力,但往往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敬。忙碌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子女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减少,沟通交流变得浮于表面。有的子女甚至在与父母相处时,总是低头玩手机,对父母的关心置若罔闻。这都是缺乏敬意的表现。

我们应当从孔子的教诲中汲取智慧,在赡养父母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内心的敬意。多花时间陪伴父母,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传承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优良传统,让父母真正在子女的孝行中安享晚年,感受到来自子女的深深敬爱与温暖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