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去替他们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吗?”

心得

“色难” 是这一章的核心要点。“色” 指的是脸色、神情,在这里强调的是子女在面对父母时的态度和表情。所谓 “色难”,即始终以和颜悦色对待父母是最为困难的。因为人的情绪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生活压力、个人情绪波动等。在和父母相处时,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烦恼或者父母的唠叨等情况而不自觉地流露出不耐烦、烦躁或者冷漠的神情。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遭遇挫折,心情低落,回到家后父母询问情况,此时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很难对父母展现出温和、耐心的表情。然而,真正的孝要求子女超越这些情绪的干扰,始终以尊重、关爱、愉悦的神情对待父母。这种和颜悦色体现的是子女内心深处对父母真挚的敬爱之情。

在古代的家庭伦理观念中,晚辈为长辈做事,提供物质上的供养是基本的孝道要求。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子女帮助父母承担家务劳动,有了好吃的先让父母享用,这些行为当然是值得肯定的孝行。

但是,孔子在这里用了一种反问的语气,他认为仅仅有这些物质层面的行为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情感上的关怀和态度上的敬重,仅仅是完成任务式地提供物质和劳务,那么这种孝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还没有触及孝的本质。因为孝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情感和态度的表达。

孝,不应只是机械的行为,而应是饱含深情的互动。当我们以真诚的敬意与爱意作为底色,那么面容上自然会流露出温和、亲切与关怀。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都会成为传递孝道的无声语言。这种 “色”,是内心深处对父母感恩与敬爱之情的自然流露,它反映出一个人在精神层面对于孝道的深刻领悟与践行。

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色难” 也是对个人修养的一种挑战。它要求我们在面对生活压力与各种不如意时,依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对待父母,这不仅关乎家庭伦理中的孝道,更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修炼自身品德、涵养性情的体现。若能在父母面前始终做到和颜悦色,那么在与他人相处时,也更易秉持宽容、友善与尊重,从而营造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