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猎人笔记》读后感
1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读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今天才想起来要写点什么。
这本书大概是在一、二月份阅读的。之所以想起来读这本书,还要感谢社群里Yana的推荐。
当时,我有启动成长读书会的想法,就在社群里征求意见。
Yana便给我推荐了几本她想读的书籍, 其中有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岳南的《南渡北归》,顺便还提到了莎士比亚、木心,以及道德经。
我看到这个书单,吓了一跳,知道Yana阅读的层次非比寻常,并不是我设想中的读书会可以承载的。
果然,她当时很支持我的想法,但到底还是没有参加后来读书会的活动。
我虽然有些失落,但也在情理之中。当看到那份书单的时候,就应该明白这一点。
深层次的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层次越深,越无法跟他人共享。
不过,虽然没能共读这份书单,却在我心中埋了一些种子。
后来不自觉地去读《猎人笔记》,大概就是这一颗种子遇到了合适的土壤,发芽、然后破土而出了吧。
2
《猎人笔记》通过猎人 “我” 的漫游视角,展现了 19 世纪中叶俄罗斯乡村的真实画卷:农奴制下农民的苦难(如《孤狼》中被剥削的护林人福玛)、底层人物的坚韧与温情(如《霍里与卡里内奇》中两个性格迥异却同样善良的农民)、贵族阶层的虚伪与腐朽(如《管家》中欺压农奴的地主佩诺奇金)。
书中的人物大多身处社会底层,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约会》中的农奴阿库琳娜,在爱情中展现的勇敢与自尊;《马林果之泉》中的老农人斯乔普什卡,面对命运不公时的幽默与豁达;《孤狼》中的护林人福玛,在极端压抑下爆发的反抗意识。
屠格涅夫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生活的肌理,让人物在具体的场景中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如篝火旁的闲谈、田野间的劳作、风雪中的偶遇等。
他们没有被看作 “被同情的对象”,而是同样拥有丰饶的精神世界 —— 他们会歌唱、会思考、会在苦难中坚守尊严。
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尊重,让我们在他人的故事中照见自己:文学不仅是 “看他人”,更是 “看自己”。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尊严的渴望、对苦难的隐忍、对温情的珍视是共通的。
3
屠格涅夫通过对比(如地主的奢靡与农民的赤贫)、反讽(如地主对 “仁慈” 的自我标榜与实际的冷酷),揭示了制度对人的异化。
当我们看到农家少女被地主随意支配婚姻(《叶尔莫莱与女磨坊主》),看到老农奴为了 “自由” 的虚名而被迫离开故土(《美丽的梅奇河畔来的卡西扬》),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屠格涅夫对俄罗斯自然风景的描写( “金色的麦穗沙沙作响,云雀在高空歌唱,空气里弥漫着荞麦和三叶草的香气”)不仅是背景,更是真实情感的载体。
他用诗歌一样的语言赋予平凡生活以美感,让苦难中的人们与自然的壮美形成对照,暗示生命的坚韧与永恒。
它让我们感动之余,还引发对社会、制度、人性的反思,正如别林斯基评价此书:“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