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不存在》:一切类别皆是虚妄
1
第一次听到《鱼不存在》这本书,是通过孟岩的播客「无人知晓」。
孟岩是我名副其实的前辈,他专业学的也是计算机,最初从事的工作也是软件行业,不过后来因为兴趣使然,逐渐转向投资领域。
最早关注孟岩是在2018年,开始阅读他的公众号,了解他的投资理念和投资体系,收益良多,是我投资方面的启蒙老师。
因为非常认同他的人品操守和投资理念,就开始使用“且慢”。
虽然后来孟岩出走“且慢”,又创办“有知有行”,但因为“且慢”的基因中注入了他的风格,对这个平台一直也非常认同,一直到今天还在用。
最近在“有知有行”上重温他的《投资第一课》,再一次被他的投资理念和对人生的深刻洞见所打动,于是顺便又听了一下他的播客——「无人知晓」。
很多期关于投资的访谈播客都非常精彩,然而给我最大惊喜的却是第37期——“鱼不存在”。
2
大卫·斯塔尔·乔丹是斯坦福大学的建校校长,也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著名的鱼类分类学家。
他穷尽一生为海洋生物建立秩序,发现了当时人类已知鱼类的五分之一,并试图通过命名和分类赋予混乱的自然以意义。
他的鱼类标本多次毁于火灾和地震,而他以顽强的姿态不断对抗自然界的混乱,令作者露露·米勒感到惊奇和着迷。
为了从大卫身上寻找到解开生命意义的钥匙,米勒开始了一场针对大卫人生经历和思想形成的研究之旅。
她最初把大卫想象成一个对抗自然界混乱的悲情英雄。
大卫在地震后跪地缝补鱼类标签的壮举,被米勒比作“贝多芬扼住命运喉咙”的史诗画面。
米勒的人生曾一度陷入抑郁和绝望,甚至想到了自杀,是大卫的坚韧成为她对抗混乱的精神图腾。
但是,结果让她大吃一惊:这位她最初心目中的英雄,随着研究深入,直坠深渊。
3
大卫毕生捕捉、命名、保存近2000种鱼类标本,建立“永恒的自然档案”,为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为了维护分类体系的纯洁性,他销毁了所有“形态异常”的杂交鱼类标本,甚至焚烧助手发现的“不完美”物种。
大卫早期坚持实证主义,曾因发现某鱼类分类错误而公开纠正自己:“真理比我的虚荣心更重要。”
然而,到了后期,当年轻科学家质疑“鱼类”分类有效性时,他动用人脉打压异见,称“质疑分类学就是质疑文明根基”。
大卫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校长,明面上主张建立学术自由传统,强调“大学应教会学生质疑权威”。
然而,背地里却掩盖校董性侵丑闻,为优生学实验提供校园场地,甚至在自传中篡改学术污点。
大卫作为达尔文主义分类学家,他曾坚称“所有物种都有存在的权利”,曾为保护濒危鱼类奔走疾呼。
然而,他却成为优生学的领袖,推动美国首个强制绝育法案,将6万人(包括贫困者、精神病患、少数族裔)判定为“不合格者”。
更可怕的是,米勒研究发现,当年斯坦福大学之母简·斯坦福的被毒杀身亡,跟大卫有令人恐怖的关联,很可能他就是幕后真凶。
我的天!这一发现让米勒无比震惊,她写道:
想着我对大卫·斯塔尔·乔丹奇妙的痴迷,还有我那仰仗他带领我走出自身混乱的希望。
他身上有那么多让我钦佩的特质:他嘲讽的语气;他对“隐秘角落里微不足道的”花儿的关注;他那搞笑的海象胡,让我想到爸爸略显滑稽的长柄地板刷;他钢铁般的脊梁和果敢的决心,让他一路上不管面对什么困境都不会皱眉头。
这就是拥有如此自信的后果吗?
让一个人变得铁石心肠,面对挫折无动于衷,甚至可以践踏一个女人的生命,或者至少试图掩盖她死亡的真相?
4
在这本书中,给我震撼最大一个是鱼这个类别并不存在,另一个就是关于优生学的黑暗历史。
优生学是一种试图通过控制人类繁殖来“改良”人口质量的伪科学理论,其核心观点包括:
- 积极优生学:鼓励“优秀基因”人群(如高智商、健康、富裕阶层)多生育。
- 消极优生学:通过强制绝育、隔离甚至杀害“劣等基因”人群(如贫困者、精神病患者、少数族裔、残疾人等),减少“不良基因”传播。
优生学的本质是“人类分类学”——像给鱼贴标签一样给人分等级。
优生学最初由弗朗西斯·高尔顿(达尔文的表弟)在19世纪末提出,但很快被种族主义、阶级歧视和科学偏见扭曲,成为20世纪最黑暗的社会工程实验之一。
大卫一直反对“伪科学”,可他却是最早一批极力鼓吹优生学的科学家之一。
他告诉自己的学生,“贫困”和“道德败坏”等特质可以遗传,因此“要像抽干臭水沟那样予以根除”。
所有他想从地球上清除的人群,穷人、酒鬼、白痴、道德败坏者——都被丢进同一类别之中,贴上“不合格者”的标签。
“不合格者”!多么朗朗上口的一个词,蛊惑人心而又简单易懂。
而美国正是优生学实验的重灾区。
1907年,印第安纳州通过美国首个强制绝育法,允许政府对“低能者”实施绝育。到1930年代,32个州通过类似法律。
1927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强制绝育合法,大法官霍姆斯写下臭名昭著的判决:“三代低能已经够了。”最终导致6万美国人被强制绝育,其中大部分是贫困女性、黑人、原住民和精神病患者。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称赞美国优生学政策,1930年代纳粹的《种族净化法》直接模仿了美国的绝育法案。
二战纳粹大屠杀曝光后,优生学声名狼藉,但美国部分州仍执行绝育政策,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
直到今天,优生学并未完全消失,现代基因编辑、算法歧视等问题仍带有优生学的幽灵。
5
高尔顿和大卫认为自己是达尔文的信徒,但他们都忽略了《物种起源》中的一些关键信息。
在达尔文看来,什么才是使得物种变得强大的最佳方式呢?
到底是什么因素,能够让该物种经历考验生存下来,并且经受混乱的各种强有力的打击而绵延生息呢?
答案是变异,基因层面的变异,继而表现为生物的行为特征和生理特征的多样性。
同质性无异于死刑。
一个物种没有突变体和异类,就会暴露在遭受自然侵害的危险中。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几乎每一章都在赞颂变异的力量。
拥有多样基因库的物种更健康强壮,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则赋予后代更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就连能够完美自我复制的蠕虫和植物也具备交配能力,让基因库保持多样性。
达尔文对此赞叹不已。
杂交的另一种说法是“丰富基因序列”。环境变化后,我们不知道哪些特质会变得有用。
所以,达尔文想尽办法警告人类:不要干预这一过程!
而高尔顿和大卫所宣扬的优生学,恰恰与达尔文的思想背道而驰。
6
直至临终之时,大卫仍是优生学的狂热信徒,没有任何醒悟或忏悔。
米勒感到愤怒,她在书中写道:
这一事实让人不寒而栗。他的无情,他的不知悔改,他堕落之深,他的暴行涉及之广,让我感到恶心。这么久以来,我竟然是在以一个恶棍为榜样。他对自己和自己的想法过于自信,甚至能够漠视理性,漠视道德,漠视成千上万的人大声乞求他看看自己行事之错——我也是人,和你一样。
怎么会这样?
是什么信念导致大卫背离了他引以为傲的科学精神,而在盲目乐观的路上越走越远呢?
7
自然界中无飞跃。
在很多人心中,有一个信念:生命体系存在一架自然阶梯。
最下面是植物,其上是动物,上面是人类,在人类之上可能就是神明。
而在各个阶层的内部,同样存在自下而上的等级,包括人类内部,有些人低下,有些人高贵。
在大卫看来,分类学就是为自然界划定等级次序,从而让混乱的世界归于秩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愿意采取任何必要的手段。
但是,达尔文费劲心思希望我们明白:世上没有阶梯。
在达尔文看来,寄生虫并不令人生厌,相反,它是一个奇迹,一个绝妙的适应案例。
世上的生物有大有小,有长羽毛的,有披鳞片的,有带突起的,还有黏糊糊滑溜溜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种存活和繁衍的方式。
对于大自然来说,人类高高在上的自然阶梯并不存在,众生平等。
8
但是,米勒对大卫的反击还没有结束。
最令人震撼的一幕到来了。
20世纪80年代,分类学家意识到,鱼类这种公认的生物类别,并不存在。
鸟类存在。
哺乳动物存在。
两栖动物也存在。
但,鱼类,并不存在!
开什么玩笑!鱼竟然不存在?
但看到最后,我不得不承认:鱼,确实不存在。
关于“鱼类之死”的过程,涉及到一种新的科学分支“支序分类学”。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
但是作者其中有一段写的非常精彩,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鱼类并不存在,她这样写道:
还是有些困惑吗?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
假设数百万年来,愚蠢的人类都错误地认定所有生活在山上的动物同属一类,即“山鱼类”,也就是山上的鱼类。
那么山鱼类就包括山羊、山蛤蟆、山鹰和山人——体格结实、蓄胡子并且喜欢喝威士忌。
现在,我们假定,尽管上述生物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偶然进化出类似的防护外表,以适应高海拔环境。
想象这一外表不是鳞片,而是格子呢,它们全都身披格子呢。格子呢鹰。格子呢蛤蟆。格子呢人。
就这样,它们有相同的栖息地(山上),相同的皮肤(格子呢),那就应该是同一物种,即山鱼类。
我们错误地认定它们是同类。
鱼不存在,鱼类并不存在。
这个对大卫至关重要的分类,他陷入困境之时寻求慰藉的种类,他穷尽一生想看清楚的物种,根本不存在。
在这个冷酷而混乱的世界里,终究存在着某种宏大的公平。
作者在感到满足的同时,也陷入了另外一种困扰:
宇宙偷走了大卫·斯塔尔·乔丹挚爱的鱼类,这一事实为我带来了病态的满足,但除此之外它还有什么意义?有任何更广泛的意义吗?对那些不需要把标本放进罐子里的人来说,鱼这一物种并不存在,有什么意义吗?
是的,鱼不存在,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9
放弃鱼类,会得到某种不一样的东西。
一种神秘的事物在等待着我。
但我还不知道答案。
跟作者一样,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课题之一。
在不懈的追寻下,我找到了一些拼图,但还是没有看到它清晰的全貌。
但鱼不存在,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一切类别皆是虚妄。
人世定义的一切符号、一切概念、一切类别、一切规范、一切道德,皆可审视。
10
米勒在七岁的时候,问她爸爸这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她爸爸站在存在主义的视角给了她一个貌似真相却冷酷的回答:
生命没有意义,无所谓意义。
没有上帝,没人在看着你或关照你;没有来世,无所谓命运和计划。
不管谁告诉你生命有意义,都不要相信。
这不过是人们臆想出来的自我安慰之语,用以驱散那可怕的感觉:一切都无关紧要,你无关紧要。
但事实就是如此,一切都无关紧要,你无关紧要。
我们无关紧要,这就是宇宙冷酷的真相。
我们不过是世间的微粒,一瞬生,一瞬死,对宇宙而言毫无意义。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跟一只蚂蚁有什么区别?
这种无意义感一度让米勒陷入抑郁和崩溃。
人生需要意义。
最终,米勒在所谓的“不合格者”身上找到了答案:我们每个人,包括你和我,不是无关紧要,我们很重要!
这正是蒲公英原则:
对某些人来说,蒲公英不过是株野草,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蒲公英却有着更为重要的含义。它是药商的药材,可以清肝明目,滋润皮肤。它是画家的颜料,是嬉皮士的王冠,是小孩的愿望。它是蝴蝶的养料,是蜜蜂的交配床,是蚂蚁巨大嗅觉地图上的一个站点。
世上并非只有一种给生物排序的方式。
执着于某一种等级顺序就会错失全局,无视了自然的混乱真相。
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生命体内,都藏着我们无法理解的复杂属性。
我们很重要,我们很重要,我们很重要!
这个世界向我们承诺,我们的生命中有美好的事物。
不是因为我们值得,不是因为我们为之努力,而是因为它们与破坏和失去一样,是混乱的一部分。
我们无法打败混乱,我们只能臣服于它,在体验中绽放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