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本周论语共读,学习到这一章时,各位老师的分享大多还是从颜回的安贫乐道说起。

我从不怀疑颜回的精神追求,为了大道,发奋学习,乐而忘忧。这一点跟孔子非常像,也是我敬仰颜回的主要原因。

但是,除了颜回的安贫乐道,我还提出了一点不同的意见:颜回的不足之处。他的不足之处,正在于他忽视了基本的身体健康需求。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有学者曾提出颜回的英年早逝可能跟营养不良有关。

史书中对颜回的死因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仅提到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后世推测颜回可能因贫困导致健康问题,主要基于两点:

  1. 他的生活状态。颜回长期处于贫困中,饮食简单,可能存在营养不足的情况。
  2. 他的身体状况与早逝。“发尽白,蚤死”,可能被关联到长期贫困对身体的损耗,如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

有学者对颜回的死因做过研究,不过由于史料有限,学者们主要基于现有记载和相关背景进行推测,相关观点如下:

  • 朱维铮:他认为颜回早逝 “极可能与不讲卫生有关”,因为颜回 “居陋巷,吃剩饭,喝生水”,不过他也指出这一观点缺乏确凿证据,《论语》只记载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并没说那 “一瓢饮” 就是生水。
  • 钱穆:钱穆先生在《孔子传》中指出颜回 “斗乱中失群在后”,当时颜回二十五岁,承担了战斗的殿后任务,说明颜回有一定的武艺和良好的身体状况,但后来可能因为贫困导致营养状态不佳。
  • 马文・哈里斯:他通过考古学材料证明,农业生活以谷物为主的食物结构,导致了蛋白质的缺乏,造成营养状况的恶化。结合颜回的生活状况,其食物结构基本是以谷物类食品为主,缺乏蛋白质和丰富的微量元素,这可能影响了他的健康。

虽然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明颜回早逝跟营养不良有关,但根据现代科学和营养学的相关知识,再结合针对颜回的生活状态的描述,我也倾向于认为颜回的早逝跟营养问题有关。

假如颜回的早逝的确跟营养不良导致的健康问题有关,那么我们看一下这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1. 对孔子的情感打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颜回死,孔子哭之恸”。《论语》记载,颜回去世后,孔子痛哭 “天丧予!天丧予!”,可见其悲痛之深。
  2. 儒学传承责任的转移。颜回本是孔子心中最可能继承衣钵的人,他的早逝迫使孔门重新寻找核心传承人。

我崇敬颜回对精神内在的卓绝追求,但也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除了精神追求,也不能完全忽视基本的身体需求和健康问题,否则即使有像颜回一样的卓绝精神和高远志向,也可能因为健康问题而折戟沉沙。

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要向孔子多学习。

孔子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在《论语》中有着具体而细致的体现,与颜回 “安贫乐道” 到近乎忽略身体需求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论语·乡党篇》

孔子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并非追求奢华,而是基于对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的敬畏,以及对 “修身” 基础的理性认知。

孔子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本质是 “中庸” 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既不追求物质享乐,也不苛待身体,而是将身体视为道德实践与理想追求的载体。

身体是道德实践的基础,孔子将 “守身” 视为 “修身” 的前提,认为不爱惜身体,便难以践行道德理想。

孔子肯定 “贫而乐”,但并未否定对基本生活需求的合理追求。反观颜回,其 “贫” 已到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的程度,近乎以身体为代价坚守精神追求,这与孔子 “守身以行道” 的逻辑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