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代,慢思考(一)

0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跋涉之后,已经驶入了快车道。 从大约300万年前开始,到13000年前,人类处于原始的狩猎采集社会,每天的任务就是跟自然界打交道,采集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实,偶尔狩猎一些动物作为补充。荒野中生存的本能锻炼了我们祖先强大的反射脑,对眼前的危险快速反应、进行规避,对眼前的食物赶紧收入囊中,对眼前的不确定性事物心神不宁。同时,人类的祖先也对这片...

阅读全文

2016年读书列表

2016年接近了尾声,回想过去的一年里,断断续续读了一些书,有些很用心的读完了,有些只是浮光掠影,有些读着读着就没了兴致干脆就放下了。这里列出来的基本上是我认真读完的,觉得还不错的书,而且有几本我还认真写了读后感。算是对我过去一年读书生活的一个总结吧。 一、《人类简史》[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豆瓣链接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人类历史和命运解读的书籍,引起了...

阅读全文

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三)

菲茨 在比利第一次下矿井那一年,菲茨赫伯特伯爵二十八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他的家人和朋友都称他菲茨,在英国富豪榜上排名第九位。他不用做任何事情便可以挣得巨额收入。 出身贵族,相貌英俊,彬彬有礼,气质高雅,这样的男人自然魅力十足。作为女仆的艾瑟尔被迷的神魂颠倒,爱慕之心爆棚。但菲茨在当时英国的贵族阶层中还不算是一个坏男人,他不会轻易地去调戏勾引他的女佣们,他...

阅读全文

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二)

艾瑟尔 艾瑟尔是比利的姐姐。他们所处的阿伯罗温镇在菲茨伯爵的管辖之下,离他们镇不远处就是菲茨伯爵的庄园——泰-格温。而作为一个出身底层的妙龄少女,当时当地最好的去处就是在菲茨伯爵的庄园里当女仆,这样不但衣着光鲜、饮食无忧,而且在当时还颇为大众所羡慕。艾瑟尔的少女时代,还逃不脱这样的舒适和虚荣的心理,她颇为自己在泰-格温的工作感到自豪。 后来艾瑟尔以她令人瞩目...

阅读全文

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一)

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不愧是历史小说中的巅峰之作,让人爱不释手。这本小说自问世之后风卷全球,号称世界范围内的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但这本书接近60万字,可见读者对它的痴迷程度。我没有达到这种废寝忘食的程度,因为这一段刚好在准备驾考,但还是在2个星期内抽空给看完了。好书总是让你自然而然地拿起来去读,而不是放下就忘记了。 福莱特展现给我们的是大时代背景下不同...

阅读全文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三)

(接上篇) 5 最后我们讨论一下在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发展问题。 在公元15世纪之前,中国在世界上一直位列前茅,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但从15世纪以后,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却浑然不知。这个貌似强大的东方巨人在自欺欺人的虚荣心下蹒跚行进,最终迎来了他梦中惊醒的时刻——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的大门,开始了...

阅读全文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二)

(接上篇) 3 欧亚大陆发展出了完善的农业文明:以粮食生产为契机,各个部落族群开始定居,人口大幅度增长,部落联盟开始出现。沟通和管理的成本急剧上升,导致文字和行政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进一步促进了更大的行政体制——国家的出现。阶级开始分化,专门从事脑力工作的统治阶层诞生,社会的职业分工逐渐精细化,专职的技术人才和工人普遍出现。文字、技术发明、宗教、政府体制——这...

阅读全文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一)

如果说贾雷德·戴蒙德的《第三种黑猩猩》是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史做了一个全景式的扫描, 那么《枪炮、病菌与钢铁》就是对人类发展史上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个大陆发展如此不均衡做了一个专题的剖析。让人们搞清楚: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的发展超前于美洲和澳大利亚?为什么是欧洲白人征服了美洲的印第安人,而不是相反的情况发生? 今天,当我们驻足在世界地图的宏伟版图前,略加思索,就不...

阅读全文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

专注思维与发散思维在讨论具体的学习方法之前,关键是要理解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这两种思维模式要来回切换,交替使用,才能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掉棘手的问题。打个形象的比喻,这两种思维模式就好比手电筒的聚焦模式和广角模式。在聚焦模式下,亮度很强,可以很清楚的看清一块地方,但范围有限。在广角模式下,亮度比较弱,但却可以看见更大的一片区...

阅读全文

《第三种黑猩猩》读后感

人类大约700万年前从猿世中分离出来,开始了漫长的独立演化之路。一开始,我们在自然界中毫不起眼,只是稍微比其他动物聪明那么一点点,但还完全不足以让我们显得卓尔不群。我们面对大自然仍然心生恐惧,我们仍然是许多猎食兽捕猎的目标,我们仍然只是处于生物链中间的一环。大约到250万年前,人类在生物界开始崭露头角,原因在于我们掌握了工具的制作,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大量使用石...

阅读全文